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传承有序终入秦
——校史馆馆藏陶本《营造法式》赏析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馆展厅内,陈列着一套线装书,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著名藏书家、刻书家陶湘刊行的《营造法式》(俗称陶本《营造法式》)。说起这套书,其“身世”还真的有故事。
   1.《营造法式》及李诫其人
  《营造法式》由北宋时期的李诫奉旨编修,是王安石变法的直接产物,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建筑工程规范,对于研究认识北宋时期的房屋建筑制度和建造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学界评价该书“纲举目张,条理井然,其科学性是古籍中所罕见。”全书共分为36卷5大部分,分别是释名、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营造法式》的宋刻本据记载有北宋崇宁本、南宋绍兴府本、平江府本三种,但由于兵荒马乱久已失传,到民国初年时,能看到的不过是宋代以后根据原作传抄、传刻的复本。
  《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字明仲,郑州管城县(今河南新郑)人,北宋时期著名的建筑学家,官至将作监(从三品,相当于如今的国家建设部部长)。
   2.陶本《营造法式》的缘起与刊行
  1919年,时任北洋政府议和代表的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北宋《营造法式》的钞本,随即由其委托商务印书馆将此钞本公开影印出版。由于此次发现的是古人依据原书抄录的本子,故朱启钤认为该本“不甚精审”“未臻完善”,于是他即找到著名刻书家、藏书家陶湘,提出了按照宋版书的样式复刻《营造法式》的想法。陶湘复发动傅增湘、罗振玉、祝书元、郭葆昌、吴昌绶等精于版本研究的文化名流费心搜寻与宋版《法式》相关的踪迹,汇集当时所能发现的各种版本对比校正。天不负人,1920年,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傅增湘在故宫内阁大库堆积如山的旧档案中发现了1页半的南宋刻本《营造法式》,众名流如获至宝,遂命陶湘按照所发现宋刻本残页的版式重新刊刻,1925年终得刊印成功。
  陶湘刊印而成的《营造法式》一套八册,共36卷,半页11行,行22字,文字部分为木刻,图案部分为套色石印,以清宫旧藏的开化纸印刷,由于制作成本高昂,故定价不菲,普通读者根本无力购买。此书面世后,由于其校勘之严谨、制作之精美、内容之考究,在版本学界和建筑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正是收到父亲梁启超所寄的陶本《营造法式》才产生了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大志向。
   3.校史馆馆藏陶本《营造法式》的传承脉络
  校史馆所藏《营造法式》最早为山东大学旧藏,原在山东大学图书馆作为教学用书供师生学习查阅。1952年,山东大学土木系并入新组建的青岛工学院,该书作为土木系教学资料迁入青岛工学院。1956年复随青岛工学院土木系师生踏上西迁之路,来到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并校之初,这套《营造法式》曾是学校师生研究中国建筑史的直接历史文献。今天,我们仍能看到在这套书的封面上不同时期变迁单位时的公章印记,书中多有许继曾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毛笔题记与批注,此书也成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并校历史的重要见证文物之一。
  2014年,在校史文物征集过程中,《营造法式》被发现并征集入馆。如今,这套见证学校并校历史的影宋刻本已经完成其教学使命,作为珍贵文物被陈列在展柜中供来宾们欣赏,向大家诉说着她的不凡出身与经历。

(文/崔凯)

 
  附:青岛工学院成立于1952年9月,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第一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新设的12所高等学校之一,由国家一级教授金通尹先生任院长。青岛工学院由当时的山东大学土木系和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系合并而成。虽由两校相关专业办学力量组成,但该学院土木系的主力还是山东大学的整体班底。青岛工学院成立后,土木系系主任为王节尧。该院仅历时四载,于1956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土木系并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其余各系也分别并入西安动力学院、武汉测绘学院和华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建制即行撤销。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