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0版
发布日期:
致我们 在西冶的青春

◇伍纯建

  我来自川北的一个小山村,在当时那个铆足了劲“跃农门”的年代里,考上大学,离开落后的家乡成为我唯一的愿望。听人说学建筑可以到大城市工作,所以报考建筑类专业也成为我的第一志愿,因此在1988年高考后,当接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钢铁冶金专业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心情颇为复杂,从当年的电影《火红的年代》里炼钢车间那钢花四溅的情景仿佛看到自己未来的命运。
  走进校门,钢冶87级的唐坤伦、冯文全等四川老乡带着我报到、交费,然后送到宿舍。很快我们的班主任雷艳、辅导员赵延梅又来到宿舍跟我们见面,向我们介绍学校的情况,叮嘱新生注意事项,从学习到生活,面面俱到。雷老师和赵老师的热情开朗和细心周到让我很快就找到了家的感觉。
  四年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也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记得入校不久学校组织去西钢认识实习,西钢的工作环境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对本专业感到失望,对未来感到恐惧,我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雷老师知道后,反复给我做思想工作。而随着对冶金理论的学习,我逐渐对炼钢产生了兴趣,任课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同学之间那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也让我心平气和了起来。
  大一大二是基础课学习,我最喜欢的就是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这些课了,教我们的是罗延芳老师。记得有一次,罗老师在检查课堂作业时,指出我画的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尺寸不对。我说肯定没有错,我是仔细量过的,不信我马上量给你看,说着就拿起三角板量了起来,这一量才发现真的画成了12厘米,那一刻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我们毕业十五周年聚会见到罗老师的时候,我还说起这件事。
  进入大学前我学的外语是俄语。由于特别缺外语老师,我当时就读的初中学校没有开设外语课,中考时也不考外语,直到高中时才突击学习俄语。在大学里教我们俄语课的是楚应祯老师,那时楚老师已有五十多岁。我们俄语班是88级全校各个系的俄语生一起组成的一个班,一共有15位同学.为了便于排课,我们的俄语课都是安排在晚上。楚老师教了我们三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俄文名字,我叫奥列格。除了上课,最有意思就是俄语班同学一起搞活动了,俄语班的同学很齐心,无论是学习还是组织活动都是一个都不少,好几次楚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去郊游,到寒窑野炊,还有就是到楚老师家包饺子。
  到了专业课学习,同学跟老师之间的交流就更多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冶金系老师的名字:余景禄、鲁开嶷、王齐铭、栾心汉、雷艳等,他们每一个都是那么和蔼可亲,正是老师们的人格魅力让我们觉得冶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变得那样的生动、亲切。
  当然也不可能忘记带我们生产实习的邹德宁老师。大三的生产实习是在宝钢,在这个现代化的钢铁公司的一个月实习生活让我们对炼钢有了全新的认识,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回到学校后一个个学习更加刻苦努力。
  离开冶院后,我来到了重庆特钢。在重特钢工作了十年后,由于企业破产,2002年我考取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转行当了律师。为了在律师行业有所专长,2007年我取得了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如今是重庆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专委会委员和重庆市发改委综合评标专家、重庆市公共资源采购评审专家。一步步走来,老师们的教诲始终在耳边回响,我始终忘不了的是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这个不经世事的毛头小子变成了行业的能手,始终忘不了的是大学经历让我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冶院那厚重的文化时刻提醒着我要加倍努力地工作,绝不给母校丢脸,冶院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时刻鼓励着我不能轻言放弃。
  冶院的四年大学生活早已离我远去,但那四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有如一瓶美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这段经历始终会伴我,无论何时,我都会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是一名西安冶院的毕业生。

(作者系我校钢铁冶金专业92届校友)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