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瞭望》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王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年9月有一个重要批示,我们同事做了三天调研,总书记特别指出,贪大,媚洋,求怪,还有城市文脉的传承的事。后来我们就是一直在关注。今年4月开了全国文物工作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脉传承,已经成为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就觉得一个特别重要的时刻即将到来了。
看到《图典》我非常激动,我知道他这12年过得太不容易了。想到他那个时候,做了一半,突然医院说他可能得了不治之症,走出医院的时候,他很痛苦,首先想的事就是《图典》谁能把它接着做下去。他将生死融入《图典》之中,读这样的文字,能受到一种感动和震撼。他们团队出去做调查,不敢住太贵的宾馆,吃粗茶淡饭。我觉得这种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想到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在抗战末期,在李庄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在《中国建筑史》前言中,梁先生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体系,“治建筑史者必先明二事”,第一个是环境思想,第二是结构技术,他们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发现记录有很多环境思想,但是结构技术不记,结构技术不崇尚奢华,史书都不记,这个是空白。所以梁、林二位,就去玩命地研究结构技术,写《中国建筑史》的时候,他就说了一句话,只是明结构之流变而已。现在很多人误解梁先生,说梁先生拿结构技术把中国建筑史全覆盖了。梁先生知道自己做的是这一部分而已,他看这些典籍,就是政治、宗教、佛道、礼仪、风水对于中国建筑的影响是为主。“文革”之后,吴先生总结归纳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重新探讨中国的建筑文化人居思想的价值,在这个时候又有《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这么一个重要的成果出来,我觉得真的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