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佟裕哲(1925.08-2014.07),男,辽宁抚顺人,教授,国家一级建筑师,博士生导师,民盟盟员。1951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1952年参加东北局工作团,1953年参加专家学习班。1956年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任教,1988年赴香港大学讲学,2000年赴美国迈阿密大学建筑系讲学。1985年后任景园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圆明园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陕西省景园学会、西安市唐风园林研究会的学术委员、副理长、理事长等职务。长期从事建筑、城市、景观园林教学及科研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景园研究项目2项,出版专著4部,教材2本,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国家级风景区规划4项。1985年指导毕业设计结合UIA国际竞赛获世界大奖,并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及省级一等奖。
佟裕哲先生是1956年从东北大学迁至西安创建建筑系的第一批教师之一,至2014年7月去世,从教58年。先生一生倡导中国文化的传承,尊师重教,诲人不倦,治学精进,学者风范。85岁始,整理其学术思想,创中国地景文化理论,立西部园林的学术地位。
◇刘晖
尊师与传承
佟先生倡导中国文化的传承,遗言首句便是“人生的最终使命,仍是为人类传递文化”,这是他一生作为学者、师者的感悟。
佟裕哲教授1925年出生于辽宁抚顺,1946~1951年在东北大学梁思成先生创建的建筑学专业学习,他在简历中写到:“师从郭毓麟、刘志平、林宣、赵冬日教授,师承刘鸿典、彭埜教授”。熟悉的人也会经常听他教育年轻学生要“尊师”,先生说的不仅是要懂礼貌,更是传承老师们的思想和精神。有时候他还会说他的老师是梁思成先生,很多人会暗暗地笑话他,其实是追从梁先生的治学思想。1956年他来西安教书,受梁思成先生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研究精神的影响和启迪,开始考察陕西汉唐时期人工建设遗址,绘制图纸,不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听佟先生说过他与梁思成先生的两次会面,一次是在东北大学求学期间,代表同学们专程到清华请梁先生和林先生给他们开“中国建筑史”课程,梁先生推荐了中国建筑史专家刘志平先生去上课。还有一次是工作后路过北京拜访梁先生,正好是北京建设“十大建筑”期间,梁先生还征求他的意见,并在那时结识了吴良镛先生。佟先生多次提起这些事,并且认为我们学校建筑学教育由梁思成先生最初创建,就应该遵循其思想和精神,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自2008年招收第一届景观学专业到2013年,每年的新生专业教育,佟先生都亲临会场,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尊师爱校”,其意义深刻。记得先生每天在校园中慢慢行走,时时述说中国历史上的“规划师”“建筑师”和他们的故事,说学校所处唐代的亲仁坊,柳宗元写“梓人传”的地方,不断拉近我们和历史的距离。佟先生用他一生的学术追求告诉我们尊师的道理。
挖掘与整理
佟先生在2013年5月举行的“《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谈本书的编后感时说:中国的历史理论发掘上仍留有空白。他引用清末学者严复话:“顾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鼓励后辈学人“古人发其端,而后人应能竟其绪;古人拟其大,而后人应能议其精。”(改严复之语)今天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忙于学习消化西方文化,中国学科思想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工作不足,实际上空白很多。希望与后辈学人共勉。
佟先生研究活动和学术思想的发展,是从唐风园林建筑艺术走向中国地景文化思想,并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1960到1980年代,开始注意陕西地方景园建筑风格的考察,测绘尚存景园建筑遗址,收集历史文献著作。1983年于《建筑学报》发表《中国园林地方风格考》。1985年创立“西安唐风园林建筑艺术研究会”,同年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设立“景园教研室”,逐步形成以研究西部景园建筑为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团队。1990年代,佟先生开展大量而深入的考察测绘工作,发现关中地区汉唐以来景园实例类型丰富,具有一定的理论思想体系,且有传统文脉的连续性。1994年整理考察测绘案例,梳理汉唐景园思想体系,撰写出版《中国传统景园建筑设计理论》。1998年以“中国西部园林建筑”为主题,先后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次资助,沿丝绸之路对西部地区景园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同年整理出版《陕西古代景园建筑》和《新疆自然景观与苑园》,并于2001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中国景园建筑图解》。
2000年以来,不断凝练景园建筑的理论思想和体系。期间受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影响,开展对地景学理论思想的探讨,提炼西部园林的思想内涵,并于2003年《中国园林》发表“中国地景建筑理论——美学与数学、哲学的融合”,提出“中国地景建筑理论起源于西部秦朝时代(公元前350年),到隋唐时期(公元700年)已形成系统理论。地景学主要是研究人工工程建设中(城市、建筑、园林)如何去结合自然,因籍自然(山、水、林木草地构成的生态与景观,以及气候因素等),中国地景建筑理论有两大特征,一是天人合一观,景观、生态与人文相和谐;二是景观设计美学与数学、哲学相融合。”近十年来,随着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探索和挖掘中国地景建筑产生的文化原因,非常迫切。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从视觉感知、语言绘画表达、专门语汇诞生,到思想概念的形成,最后实现于各种人类的营建工程,是我国风景园林文化形成的过程,凝聚着东方哲思与营建智慧。从地景文化角度,再次梳理中国传统地景建筑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捕捉古人认知自然环境形成风景美学的思想内涵,勾勒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文化的思想发展脉络,于2013年9月88岁高龄撰写出版《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
吴良镛先生在《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一书中的序言中写道:“佟裕哲教授扎根于西部50多年,对周、秦、汉、唐遗留下的景园遗迹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其类型和基本理论体系,让人们在了解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的同时,认识到西部园林的价值。佟裕哲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当代人学习。”
守拙精神
佟先生总是强调梁思成先生的“守拙”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导我们要“宁匠勿华”。先生写字做事从来都是一笔一画,一丝不苟,有头有尾,标点符号也清清楚楚。绘图和文稿修改,亲力亲为,电脑打印稿修改也是用剪刀胶水,字字推敲,从不含糊。另外,“守拙”也是一种追求真实和事实的态度。佟先生在《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中的“自序”中写到:“实例考证,现场测绘,以及查阅文献、梳理史料花费的时间较长,这是胡适治史观(有一分证据,只说一分话。有三分据证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的假设,然而绝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也”)对著者的约束。”有一说一,不怕被笑话,扎扎实实,严谨而有根据,不做“虚头八脑”的事儿,历来是佟先生的风格。
治学应著书立说,不断给自己画句号,还要给人生画句号。先生从代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2013年,就开始不断梳理其学术工作和治学观点,认真总结,并发表文章和著作,从先生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其学术思想不断演变。另外,佟先生研究历史理论喜欢用图说话,不仅仅是设计方案和测绘图纸,还包括历史人物头像、理论框架、历史脉络,都用图示语言表达,并且亲自手绘上色,再用电脑打印文字,贴于图上,“纯手工制作”。佟先生坚持“图说比文字表达更为确切并易使读者接受”。
佟先生多年专注汉唐园林风格的设计实践研究,特别是依据唐杨惠芝“粉墙为底,以石为绘”的唐代组石造景的理念,探索“终南山石组石造景”从选石、设计与施工的步骤方法,提出“横纹立砌”造景方法,并完成西安宾馆“唐壁山水”,华清池风景区“山水唐音”等作品。在考证研究汉唐时期风景营建特征的基础上,参与和主持了一系列规划设计实践项目,陕西省大荔县公园设计(1983年);西安北院门规划(1984年);西安南大街环境景观规划(1986年);沈阳抚顺萨尔浒风景区规划(1987年);唐乾陵陵园保护规划(1990年);唐玉华宫苑保护规划(1993年);海口市人民公园规划设计(1993年);2010年担任国家5A景区华清池规划的顾问。其中西安北院门规划和西安南大街环境景观规划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获得省规划设计二等奖。
结语
尊师而传承其精华,面对现实而求思辨,才有创新之本源。对于大学而言,其意义至深至远,吾辈不能遗忘。挖掘整理是基本,研读古人经典,考察测绘现存,是传承文化的必经之路,更需要有佟先生那样沉静于浮躁闹市之外的治学境界。守拙是坚持做事最好的方法,心怀至远,脚踏实地。
转眼间,佟先生离开我们已两年了,2004年老人家在东楼花园新手栽植的枇杷小树苗已经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今年建筑学院创立60年之际,作为学生和学人,梳理往事,以纪念前辈,指引前行。
作者简介:刘晖,女,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西北地景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