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建大永远都是我们身上的烙印”
——2016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侧记
  “学校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我可以随时随地预约想借的书。”“建大七年,我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小女孩幸运地成为一名可以留校的学生,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帮助。”
  6月22日上午,校工会三楼多功能厅内暖意融融,41名2016届毕业生代表在这里畅谈他们在建大度过的美好时光,分享他们与母校一起成长的经历、收获和体会,倾述对建大的感恩和不舍。 
 

感恩母校 越长大越不舍

  “特别感谢就业办的老师们对我的帮助,没有你们,我可能找不到工作。”来自土木学院的杨运通争取到了第一个发言。由于手指不太灵活,在求职路上,他多次进入面试,却屡次遭到拒绝。“学校领导和就业办老师鼓励我、关心我,并为我推荐工作,让我最终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座谈会上,杨运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我对草堂印象深刻,在草堂的日子,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帮助关怀,成长的更快。”土木学院的许继文回忆起草堂生活的点滴至今感触颇深。
  与往届毕业生不同的是,作为第一批入住草堂校区的学子,2016届毕业生的大学生活其中两年是在草堂校区度过的。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挫折,却没有不满或怨言。
  “感谢学校老师对我们的帮助,特别是驻扎在草堂的辅导员老师们,他们经常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学院的苏倩说。
  “感谢建大四年前给了我录取通知书,草堂校区珍藏了我的往昔,雁塔校区给了我方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李力毕业后将继续留在学校做辅导员。“以后,我还要在草堂,我将继续努力。”
  “越长大越不舍,建大七年,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管未来多少年,建大都是我们身上的烙印。”环境学院研究生张庆佩、管理学院汪从琴说出了所有毕业生的心声。 
  

建言献策 母校情更长

  在表达对学校依依不舍的同时,毕业生代表们还积极对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大学四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大学是全面的素质培养。作为班长,我尽己所能去影响周围的同学,带动他们自立自强。走出校门,作为建大学子,我将继续表现我们的自立自强。”材料学院杨霖毕业后将赴阿尔及利亚工作,他表示,自己永远为自己是建大人而感到骄傲。同时,他也建议学校创造更多环境培养学生的思想。
  土木学院研究生卢俊凡放弃了多个名校提供全额奖学金读博的机会,选择了在上海进行自主创业。座谈会上,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过程,并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宝贵意见。
  “我的理解是创业需要氛围,还需要专业政策的扶持。学校可以结合草堂校区咖啡馆等做创业的聚集地,建立更多的创业孵化基地。可以邀请做的比较好的团队、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交流。”卢俊凡说。
  “希望母校在各个学科上均衡发展,重新回到光辉时代。”“希望在校生多参与校友聚会等活动,比如做志愿者,这样可以增强对学校的感情。”“希望学校食堂的菜品可以再丰富些。”“希望学校给学生们搭建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图书馆文科图书可以更多些。”……千言万语,只因对学校爱得深沉。 
  

师生情深 嘱托记心间

  两个多小时的座谈气氛融洽,情意浓浓,毕业生代表的发言让学校领导感慨良多。依依惜别之际,校党委副书记李虎成、副校长邵必林也分别表达他们对2016届毕业生的嘱托与希望。
  “看到你们从青涩变成成熟,我既高兴,又恋恋不舍。你们身上背负的是建大,走出国门后代表的是国家,希望大家进入社会后要有爱心、敬畏心、责任心、感恩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干与智慧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带着母校的嘱托、师长的关怀,更好服务社会,真正成为学校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副校长邵必林深情地说。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分为四类,重要且着急的,重要但不急的,着急但不重要的,既不着急也不重要的,往往大家会做其它的,但偏偏忽略了对你很重要,却因为不着急而不重视。如果多注意重要但并不着急的事情,关注并完成他们,以后你们会进步很快。”李虎成结合自身经验与毕业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他表示,学校发展靠一代代走入社会、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毕业生。“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希望毕业生们一届比一届更好。

(学生记者 杜芬)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