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与文化 古村落往往保留了很多中华文化的内容,因为这里是百姓休养生息的地方,浓缩着与百姓有关的所有信息;这里还是传统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社会发展必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均出自这里。在一定程度上说,一处古村落就是一个地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我们寻找祖先生存智慧,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活教材。
党家村是陕西韩城地区的古村落,村落中的文化信息十分丰富:
村庄的选址。党家村位于黄土沟壑地区,左右有土塬,远处有山脉,是一个相对低洼的地方。关中的降雨多集中在夏天,而且容易出现暴雨,68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地处低洼的党家村并没有被雨水或山洪冲毁。说明党家村内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排水系统。
院落的设计。四合院在我国十分普遍,北方地区有,南方地区也有。北京的四合院讲究开阔,院子里正房、两厢、倒座房呈正方形状分布。比较起来,党家村的四合院则是狭长的。正房居中,左右厢房相对而立,院子的进深很大,但宽度并不大,使得整个院落成矩形分布。这是党家村的一个特点,这样的布局,可以少占用耕地,提高院落的保温性,拉近人与人的关系,很适合渭北高原地区的生存环境。
村子的布局。从高处鸟瞰党家村,会发现整个村子有层次、有主题,有很讲究的规划。比如说,村子里最高的房子是祠堂。在农业社会,村子往往是血缘宗亲的聚集地,祠堂是供奉祖先的地方。有祠堂就有祖先,有祖先就有根脉,有根脉就有生机。因此,将祠堂建在村子的核心部位,体现了党家村人崇祖敬本的情怀。
除了整体布局设计上体现出来的智慧,作为一个几百年生生不息的村落,党家村的不少细微之处也充满了文化内涵。
党家村的“惜字炉”。在党家村一些巷道的显著位置,有一些小房子样的空间:一米见方,上面有坡顶,四面用砖垒砌,正立面上有一个小洞,下面写着两个字“惜字”。耕读持家是党家村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耕”为获得衣食之源,“读”不仅是读书,还要习字。在习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写错、写坏的情况。对初学者来说,往往从临摹大家开始。这种有字之纸不能随便乱丢,更不能踩踏或扔进垃圾箱,而是要把它们放到“惜字炉”里烧掉。这个细节不仅反映了党家村人严谨的学习态度,还反映了党家村人对文化的尊重。
党家村的“家训”。所谓“家训”就是祖上给后人留下来的经验之谈,是人生之经典,足以成为后人安身立命的“座右铭”。党家村的家训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大门上,以匾额的形式出现,如“耕读”“大夫第”“耕读第”等等,昭示家庭的生活准则;二是墙体上,以砖雕的形式将凝练的文字镶嵌在墙上,面积更大,内容更多。例如“行事要谨慎,谦恭节俭择交友;存心要公平,孝第忠厚择邻居”等,强调做事要谨慎、为人要公平的原则;例如“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痛痒”等,告诫后人居安思危、将心比心的重要。门额上的文字是一种提示,告诫家人要时时以此为本;墙体上的文字是一种教诲,使人们在品读之中得到启示。从这里不难看出党家村当年以家育人、教化文明的传统。
(文/祁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