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7版
发布日期:
母校再回首
◇岳湘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802班)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四年的本科时光在悄无声息中流逝,在这即将扬帆远航的日子里,回首自己在建大所经历的一切,一种依依惜别之感缓缓涌上心头……2018年,一个18岁的男孩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踏入了这所美丽的校园。它坐落于伟丽的圭峰山下,从此,草堂校区就成了我内心难以割舍的地方。
  因为刚刚挥手告别熟悉已久的高中生活,所以初入大学校园,竟给我带来了一丝不适。没有了班主任的“步步紧逼”,也不再需要终日遨游于题海之中,我们在卸下了巨大的升学压力后仿佛突然变得有些无所适从。在学院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分门别类地做了一些对未来的规划和打算,没想到的是,这份在当时看起来似乎无足轻重的东西,竟在我们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大一时,我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加入了学生会,接着成为班级里的体育委员。在唐华诗词社里的生活也同样令我难忘。也正是由于这些经历,使得我在大学里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起聊着未来、畅谈理想,无不怀着
  隐约的兴奋。那时,常听往届的学长、学姐给我们说,大学四年仍然要以学业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绩点,这样才有可能在将来的升学、就业中游刃有余,赢得一定的竞争优势。除此之外,也要积极踊跃地参加一些学术科技创新实践,这些对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起着莫大的作用。
  然而,兴趣往往是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老师。高中时期,因为学业的重担,所以闲暇之余我逐渐养成了写日记、写文学作品的习惯,这一爱好也在建大求学的四年中得到延续。从最初懵懂的文字记录,到现在一篇接一篇的诗歌产出;从最初投稿时的四处碰壁,到在知名刊物《延河》《文化艺术报》发表文学作品。无疑建大的旖旎风光和“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从深处滋养了我的写作。无论是“春天,我与诗相约”诗歌会活动,还是“馨火杯”诗词大会等校园文化活动,都可以看出这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正散发着新的时代底蕴。
  2021年,在学院韦拴喜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组得以顺利拿到主题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身体话语整理与阐释研究”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立项通知,我也有幸成为第一主持人参与此项目,那一刻,我们感觉到无比自豪。在安排好组内成员的分工之后,接着就是长达一年的项目整理与研究。校注与阅读古文的过程虽然艰难,却十分有意义。值得祝贺的是,即使我们五人都是第一次参与科研项目,但大家还是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也为将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一月,在历经多次的退稿遭遇之后,我的第一篇文学评论文章成功地刊登在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刊物《星星·诗歌理论》上。作为新中国第一本专业诗刊,《星星》的品质一直为诗歌界所青睐。这篇文章尽管只有几千余字,却于学术上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一次又一次参与学术活动,不仅提高了我的研究能力,也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最终,我也如愿通过学校“本硕一体化”项目的考核,成为一名免试研究生,继续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摸索前行。
  记得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诚然,校园的求学生涯总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却永远不能停止学习。如今,回望在建大四年的求学之旅,心中仍满怀理想与感激。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