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献中成就自我
——校长赵祥模在2024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校友代表,家长朋友们:
盛夏时节,硕果累累。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见证属于同学们最重要、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刻!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全体毕业生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悉心培育你们的父母和老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几年前,同学们怀揣求学求知的初心来到建大,雁塔身畔,秦岭脚下,都留下了大家难忘的奋斗足迹和青春印记。
在这里,你们不仅汲取了知识的甘泉,更锤炼了坚韧的意志,培养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的灯火,见证了你们夜以继日的探索与努力;图书馆的静谧,见证了你们沉浸学术的专注与追求;体育场上的汗水,更是你们青春热血与拼搏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这里,你们亲历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抗疫战斗,在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建大人不畏艰辛,勇于奉献,冲锋在前,处处涌现出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以涓滴之力汇聚起磅礴之势,共同书写了伟大抗疫精神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里,你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共同回顾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回顾了我们党如何让山河破碎的中国走向富强,让备受屈辱的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你们很多同学还亲身参与了我们党领导的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伟大壮举,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我们建大青年的奉献与担当。
在这里,你们见证了学校聚焦“双一流”建设、深入构建“11445”发展新格局的奋进步伐。学校连续五年进入中国研究生教育高校竞争力百强行列;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3个学科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年度国家级科研项目超过120项,科技成果转化位列中国高校50强;成功举办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会,发起成立由23个国家45所高校组成的“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学联盟”;等等。学校这些重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教职工的辛勤工作,也离不开同学们的不懈努力。
在这里,你们以胸怀家国、昂扬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为自己的青春留下最美的注脚,也在学校的荣誉殿堂里留下精美华章。近年来,学校实现了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多项金奖的突破;连续四年在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中捧得“优胜杯”;连续四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其中,2022年一等奖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一;三次问鼎国际建协UIA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全球最高奖;三次获得IFLA国际大学生景观设计竞赛全球第一名。还有在火遍全国的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歌舞表演中充分展现了你们亮丽的风采。我们可以自信地说,网红古都也有我们建大人的倾心付出!你们是母校的骄傲!我为你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同学们,青春因拼搏而无悔,因奉献而闪光!这些拼搏奉献的青春是你们最值得回忆的往事,也将是你们为了理想历尽艰苦却永远铭记的闪亮日子!
同学们,你们是我作为西安建大校长的首届毕业生,如何送出寄语,我思索良久。在你们即将远行的时刻,我想在你们的行囊里放上几句关于“奉献”的嘱托,助力大家扬帆远航!
一、在奉献中锤炼品格
奉献是真诚无私的付出,需要我们胸怀大局、抱负远大,克服私利和狭隘思维,在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自我。伟大人物、英雄模范之所以能给人感动与激励,往往不在于他们取得了多么卓越的功绩,而在于他们的利他主义和献身精神。我国钢结构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我校教授陈绍蕃先生,一生献身于钢结构事业,90多岁高龄时,依然坚持每天伏案工作。他常说:“我考虑的是在有生之年,还能做多少工作,还要做多少工作。”当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时,他仍然坚持用布满皱纹的手,颤抖着在纸上进行细密的演算,虽身受病痛折磨,但“不能停笔”的执念促使他不停地推演、计算,只为将钢结构设计的公式再简化一些,将计算的系数再精确一些。这样忘我无私的大先生,怎能不让人心生崇敬!
同学们,我不敢奢望你们都成为受世人敬仰的圣人贤达,但我依然期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能永葆中国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奉献精神。因为只有投身奉献的实际行动,才能拥有公而忘私的胸襟格局,才能涵养宠辱不惊的淡泊心态,才能锤炼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才能具备勇于任事的担当精神。具有这样的品格,才是真正的强者;只有这样的人格力量,才能经得住时间的冲洗;唯有这样的美,才会永不褪色。
二、在奉献中提升能力
中国有句格言:“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同学们,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你们可能会发现,能力的提升大部分都是吃亏“吃”出来的,重担“压”出来的,任务“逼”出来的。“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在为大家谋利益、为集体求发展、为社会做贡献的事情上积极作为,往往是提升能力、发展自我的不二法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我校学生社团补天环境保护协会从2018年起至今,协会成员累计巡护太平峪、沣河及其支流28个月,绿色护河足迹长达500余公里,调研覆盖面积超过2万公顷。他们在牵头西安十余所院校千余名青年学子开展联合行动中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在环境治理课题中找到了学术研究的突破点,他们的成果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累计获奖30余项。我校学子领衔的“健居高原”创新创业团队,投身青藏高原人居环境改造实践,行程超1.2万公里,他们针对高原建筑保温差、供氧不足、供暖故障多且能耗高等问题,提供了综合性解决方案,极大改善了高原地区的居住条件,现已惠及藏区2000多户居民。正是这种关注民生、关注基层的奉献,使他们提升了在工程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淬炼了干事创业的真本领,团队成果也因此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
同学们,“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把每次付出都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把每次奉献都当作提升自我的机遇,不避艰苦,全力以赴,在真情付出与担当奉献中实现自我能力的不断跃升。
三、在奉献中体现价值
著名企业家李开复在自传《世界因你不同》一书中写道,“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那就是你一生的意义。”让世界因你而更美好,应该成为我们奋斗一生的价值所在。
我校徐德龙院士扎根水泥生产工艺及工程应用领域数十载,使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引领世界水泥技术的制高点;刘加平院士立志为八亿农民建好房子,实现了生态民居的重大突破;我们的前任校长王树声教授,与团队师生历时12年编著完成《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让世界看到中国本土规划道路有别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博大与精彩。这些都是我校教师在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同学们,你们即将奔赴山海,开启新的人生征程。也许会继续学习深造,在知识海洋里钻研奋斗、追求真理;也许会投身工程建设一线,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也许会冲在科技攻关前沿,为行业发展攻克“卡脖子”难题。希望你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无论身处繁华还是偏远,都要记住以付出换得回报,在奉献中体现价值。泰戈尔有一句名言:“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才能获得生命。”奉献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
四、在奉献中成就自我
真诚的奉献是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更是我们成就自我的力量源泉。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的需要定义为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中国的仁人志士则有更为浪漫的表达。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君子之志,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豪迈,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淡泊洒脱,更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润物无声。所有这些令人向往的精神境界,无不蕴含着在奉献中成就自我的使命担当。
我校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东教授,1963年从学校建筑学专业毕业时,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生活,选择了艰苦的边疆。他把设计让老百姓满意的建筑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以“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投入建筑创作,设计出了一大批风格新颖、民族特色浓郁的经典建筑,将最美好的人生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边疆建设,成为新疆建筑设计领域的一面旗帜,至今仍勤奋工作在建筑设计和理论研究第一线。这种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也成就了他不凡的人生。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同学们,希望你们在繁复纷扰的时代里,能够主动将人生的“小目标”融入民族复兴的“大蓝图”,以大爱之心去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以奉献者的姿态赢得他人的尊重,以奉献者的行动获得社会的认可,以奉献者的业绩成就辉煌的人生。
同学们,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你们这代人的青春足迹将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同向同行,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就是你们的人生坐标。希望大家永葆建大人的赤子情怀和奉献精神,勇于担当、笃行不怠,在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干,在壮丽的山河建功立业,在奋进的时代奏响属于大家的胜利凯歌!请相信,时代一定不会辜负兢兢业业的奋斗者和甘于付出的奉献者!
同学们,离别在即,更期待重逢!希望你们工作之余常回母校看看,踩踩雁塔深秋的斑驳落叶,听听双百亭边的流水鸟鸣,感受草堂烟雾的空灵秘境,眺望圭峰山间的高天流云……无论你们毕业多久,无论你们身在何方,西安建大是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祝同学们前程似锦、一生幸福!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