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岳生先生(中)与学生在一起 2024年2月27日,我国著名的混凝土结构和工程抗震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西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我校资深教授童岳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98岁。
童岳生先生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一生甘为人梯,注重立德树人,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教学效果优秀,深受学生欢迎,并以极大的热情指导研究生,培养了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和国家级领军人才,赢得了师生的普遍赞誉。本报特邀校友张伟撰写怀念童先生稿件,让我们透过其和童岳生先生相处的几件小事一起感受先生一生追求科学真理、潜心钻研、育人授业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 今年龙年春节刚过,在同学群中看到童老师仙逝的消息,良久难以接受事实。按辈分来讲,童老师是师爷辈,在学校读书时光与老先生接触机会不多,但有限的几次当面交流和授课,先生教诲犹在耳边。虽然毕业离校二十余载,但点滴往事恍若昨日,记录二三事,作为晚辈,谨以此表达对童老师的怀念之情。
1991年本科入校时,学校名称还是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自我之前的学长都习惯称呼母校为“冶院”,倍感亲切。自1956年西迁并校的第一批教职员工已经与我校光荣校史融为一体,他们这代人对学校的发展贡献渗透在每个“冶院人”的血液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更加显得弥足珍贵,童老师就是这批初创队伍中的一员。
读本科的时候,印象很深的是经常在校园内经常看到一位提个布包的老人走在上课和下课的人流之中,尤显突出。到了四年级,选修“特种结构”,课程表上授课老师为童岳生,才把本人和名字对上号。这门课选修同学不多,上课时,西阶302的阶梯教室内坐着不多的几个同学,但是,童老师讲课永远充满激情,不受任何外界干扰,每次都是一堂满满当当的专业启蒙课,始终都能清晰听到书写板书时用粉笔敲击黑板的声音,笔笔用力,全情投入,将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讲解得浅显易懂。自己有关特种结构基本力学概念的基础知识就是来源于老先生的谆谆教导,后来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时,遇到有关水池、挡土墙的设计时,总是回想起童老师讲课时在黑板上画弯矩图的样子。
本科毕业工作几年后有幸又回归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也能偶尔看到退休后的童老师依旧忙碌于教学工作,见到他走路慢慢的,但是很稳当。每次看到他的背影,都不由自主地回头张望一下。撰写毕业论文时期,在学校图书馆过刊阅览室查阅童老师有关砖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刚度贡献的几篇文章,有个细节记忆犹新,刊登他论文杂志所在的几页纸张明显是被翻阅次数太多留下各种痕迹,很容易区分,几乎一翻就能找到,由此可见,论文的学术价值对后续学子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毕业论文答辩前夕,提交论文给童老师审阅,老感觉心里不是太有底。事先约了时间,等他下课后,鼓足勇气,当面请教对自己论文的反馈意见。没想到,童老师快速地从袋子中拿出论文本子,就有关T型截面异形柱延性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内容提出“分别以T形截面的翼缘或腹板作为受压区的受力模式是有所差异,不能简单套用一个算法”。童老师的思路之敏锐,讲解之透彻,当时有种豁然开朗之感,至今犹在脑海。毕业答辩时,童老师还是答辩委员会主席,对论文的观点和问题均予以中肯点评,作为学生深受教诲。
童老师视土木工程专业为终生事业,混凝土理论为研究方向,始终不渝。最近又特意重温童老师有关砖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刚度性能研究的系列论文,再次体会写作措辞精炼,逻辑严谨,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缺乏计算机等辅助手段的情况下,手工整理试验数据,加以回归模拟,得出实体、各种开洞形式的砖填充墙框架刚度折减系数取值范围建议。文中插图都是手绘而成,其认真的治学态度跃然纸上。
最后,祝愿以往的冶院学子、现今的西建大新一代大学生能代代传承母校西迁精神,继承童老师等老一辈知识分子艰苦奋斗、扎根西北、教书育人之精神,薪火相传!
童老师千古,学生拜上!
(作者1991—1995年就读于我校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001—2003年在我校攻读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师从梁兴文教授。现任中建科技集团华南有限公司设计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