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成立交叉创新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校举办教师教学竞赛暨教学创新大赛
我校接受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我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佳绩
我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中摘得2金2银
我校学生团队在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夺冠
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认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全校师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云端”教学平稳有序高质量运行。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6个;未来技术学院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建大“双创”成为鲜亮品牌,“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竞赛实现突破,进入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20强,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作为陕西省第一所部省协同试点高校,学校顺利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全方位考察和评估,受到一致好评,充分起到了为陕西高校“树标打样”的作用,是陕西省目前唯一一所被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官微报道评估工作的高校。
众志成城打赢线上教学攻坚战
疫情期间,学校通过科学安排、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和有序推进,开展了大规模、长周期、多形式的在线教学,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推进了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改革创新,稳住了人才培养主阵地。
学校先后出台《本科课程在线考核及成绩评定实施办法》《在线教学质量保障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发布教学组织实施方案、工作通知、业务办理说明、倡议书、在线教学情况报告等近百项应对措施。精心筹划搭建在线教学平台,充分挖掘校内外优质资源,开展线上培训及平台直播培训50余场;组织教师采用QQ直播间、腾讯会议、腾讯课堂、中国大学MOOC、超星泛雅、雨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展在线教学;督导组在线听课1500余门次,反馈意见千余条,人均听课近百门,形成听课总结报告40余篇;12475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正常毕业授位;开通可信电子文档及证明材料网上办理,出具各类材料6.1万份。疫情高峰期,1538门课程同时在线开课,授课教师达1359人,在线学习学生达18875人。
守正创新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学校准确把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形势要求,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需求,支持未来技术学院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类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基础上,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实质性探索“学科融合、课程化合、资源聚合、产学结合、中外联合”的本博贯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学校“丝路联盟”国际化发展战略,有力推进安德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现代化教学方式改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进。学校着力构建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课程思政新格局,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大力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中心建设,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9门、教学中心4个,获批陕西省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10项、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
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加强。聚焦教育部“双万计划”、新工科、新文科建设,颁布《一流专业项目实施办法》,按照“人才培养过程全贯穿、教学环节全覆盖、教师全参与”的建设思路,以课程、教材、实践教学等专业建设核心要素为抓手,开展“四个层次、五个类别”横纵两向的专业建设,目前共获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35个;获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省级56门;获准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项目7项,省级13项;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2个,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2个;获全国优秀教材奖3项、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名,获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1项,入选教育部教指委、住建部规划教材65部,出版教材177部。
高水平教学成果不断凸显。努力将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在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以来共培育优秀校级教学成果169项,涵盖学校专业教学体系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多方面改革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9项,高水平教学成果数量稳居全省高校前列。目前共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6项(其中特等奖11项、一等奖22项)。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深入推进。2017年以来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6项,聘请校外企事业技术骨干和专家700余人次担任外聘教师,开展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学术讲座、毕业设计指导等。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共建研发基地、实习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育人平台521个。
真抓实干打造建大“双创”鲜亮品牌
学校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教育、实践、孵化三个层次,建立了人才培养、服务管理、导师队伍、实践平台、激励与约束评价五大体系,形成了从课程学习、实践操作、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到孵化转化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具有建大特色的上下联动、全员参与、贯穿全程、专创融合、强化实践、完善保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统筹规划全校创新创业工作,形成“一把手”主抓、双创办统筹协调、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联动机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有力保障。
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有机结合的“1+1+X”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切实发挥课程的双创教育职能,持续推进“课赛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建成线上、线上线下混合等创新创业类课程314门,获批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6门。
学校构建了“项目培育—竞赛实践—成果孵化”的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体系,为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搭建多元平台。承办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省级及以上重大赛事20余项,年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500余项,参与学生超过30000人次。培育校级大创项目(SSRT)2040项,获准省级及以上立项1104项,参与学生超过11000人次。学科竞赛获得国际、国家级奖项数5800余项,获奖学生超过14000人次。第三次问鼎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全球最高奖,两次获得IFLA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全球第一名,“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等赛事实现历史性突破。学科竞赛排名进入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20强。
学校成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全国共100所,陕西省共5所),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3个学院获批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3个基地获批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先后培养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马娟、“秦创原创新人才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张家瑞、达拉特旗脱贫攻坚优秀致富带头人薛景畅等青年学生创业典型。
乘势而上以评促建谋发展
作为陕西省第一所部省协同试点高校,学校将审核评估列为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员工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全力以赴,以高质量的评建成效圆满完成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全方位评估考察,受到专家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自2022年5月全面启动以来,召开学校层面的动员部署会、评建推进会、专题汇报会、教学工作会、协调会等各类会议10余场;印发《审核评估评建工作实施方案》《评建工作简报》《审核评估资料汇编》《线上评估工作手册》《入校评估工作手册》《专家工作手册》《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发放各类审核评估资料3万多册,通过学校官微发布了审核评估知识小课堂和师生倡议书。通过一系列评建宣传活动,将评估要求贯穿于评建工作各环节,渗透到师生员工各层面,在全校形成了人人了解评估、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良好氛围。
2023年3月至5月,以钟秉林、陈以一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评估。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各职能处室和学院的密切配合、全体师生的埋头苦干下,学校高质量通过了审核评估工作,展现了建大担当、建大作为、建大作风、建大精神。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肯定,为陕西高校作出了很好的示范,评建经验被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官微报道(陕西唯一),先后接待20余所省内外高校来校学习交流。学校案例《“四维一体”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被推荐为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示范案例。
回望来时路,展望新征程。过去的六年,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本科教育教学成绩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学校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瞄准“双一流”建设目标,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奋力谱写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