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绣花功夫,传史韵乡愁》作为全国唯一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闭幕式上展示。
作品名称:
用绣花功夫,传史韵乡愁:西部地区4省15市19历史地段传统院落的现状调查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团队成员:程丽卓、李相贤、高润哲、罗康诚、张芷萱、吴秋航、李佳怡、吴书玮
指导教师:来嘉隆、贺治达、罗智星
作品简介:
团队以西部地区4省15市19历史地段传统院落为研究对象,探讨新时代历史地段传统院落保护更新路径与策略。依托最新“大智移云”技术,利用社会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完成了多轮次的全链条闭环系统调研,针对西部地区历史地段传统院落保护更新中存在困难和矛盾提出了“文绿一体”“共商共建”的微更新模式,并从细致入“微”、化繁为“微”、创新入“微”三个层面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诠释和落地实证。
传统院落不仅仅是一个关乎于空间物证与历史文化的概念,更是一代代居住者的共同记忆。挖掘与保护历史街区传统院落的珍贵价值,探寻传统院落可行的保护更新路径是本土营造团队的共同目标与努力方向,也是团队项目与实践的初衷与指导方针。
西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不同空间形式、文化内涵的传统院落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它们的价值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保护与更新方面也存在诸多难题。
我们的实践行动缘起于一次在安康新城片区特殊的古建筑测绘调研经历。调研期间,团队成员偶然到访了牛家院子,在与主人牛爷爷的交流中得知,他当时已是八十多岁高龄。他拿出自己和弟弟从不同的县志、典籍中摘录整理出的牛家家谱,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家族故事,那种对历史往事的深深留恋和老城衰败现状的割裂感触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从此,我们的心中更坚定了一个信念,希望能够凭借专业所学,为牛爷爷和安康明城区乃至更多人、更多老城贡献一份力量,留住属于每一个人的故土乡愁。
于是,团队以自身学科背景为基础,以“改善当地民生,传承历史文脉”为目标,走上了“传统院落抢救式保护”的征途。40年来,历史地段面临着不同的更新困境,经过团队的轮番调研、分析整理,最终建立了针对现今西部地区历史地段更新困境的立体研究框架:从人口失活为切入点,纵向探究历史地段产权复杂的矛盾特征,进而横向探究传统建筑风貌延续与人居环境的矛盾以及用地饱和与改造更新的矛盾。
团队以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古建筑测绘课程等为依托,运用问卷调研法、访谈法等社会学方法,对西北地区不同历史街区传统院落进行调研与走访,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历时两年余,对14个历史街区47处重点院落与历史建筑进行测绘,手写调查日记2.5万余字,访谈手稿1.4万余字,记录访谈视频2.4G,绘制院落微单元更新图则221份,为传统院落的历史与记忆存档。
经过多轮次调研与科学分析,团队发现了西北地区传统院落面临着物质环境较差、文化记忆模糊、生态环境欠佳、保护更新产权复杂、更新周期长等难题。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与深刻认知,团队以留住乡愁为核心,从政策与民生两面出发,提出了“文绿一体”“共商共建”的微更新模式。
最后,团队将调研与实践成果进行整理,形成了五千余字的调研报告、两百多页的院落更新图册,并提出了创新更新保护体系。以此为基础,团队参加了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陕城院“青年观察计划”,均收获了不错的成绩。
在调研与参赛的过程中,我们也曾经遇到很多困境。比如,前期的时候,作为一个从零开始的项目,团队缺乏参赛经验,每个人都不知道该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甚至不知道该做什么;在中期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如何统筹团队,分配任务并处理好队员之间的关系;后期在进行策略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难题是不知道如何统筹各方资源,形成高效且经济的正向保护更新体系。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也无数次想要放弃,但最后,是那些饱含历史记忆的传统院落,那些不应该被埋藏的历史文化记忆支撑着我们,激发了团队继续探寻的动力。
那些真实的经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个院落就是一部家族的历史。老宅与古树,风土与人情,都是无数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永远无法割舍的记忆。当生活环境愈发简陋,当故人旧事不断流失,我们面临的是无数普通人面对一个时代的失语,是无数先辈穷尽一生去保护的文化的老去,如何留住乡愁,传承史韵,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
每当推开一扇扇古色古香的大门,听院落主人讲述他们的家族记忆、文化渊源的时候,我们总在想:这些声音与历史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文化与记忆应该得到保护与珍视。基于此,团队提出了“绣花功夫”式的保护策略——绣花是指从微小出发,追求更加精细化的保护与更新,项目的“绣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元小,以院落为保护更新的基本单元;二是细节多,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要素分别建档,甚至包括院落内的门窗,地砖等;三是改造精,针对不同的院落状况、屋主要求分别制定不同更新方案,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保留了院落个性。以此为基础,团队结合实践经历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保护更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让作为新青年的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应聚焦老城区居民居住条件成套化改善如何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相结合,要多采用微更新这种“绣花”功夫让旧城改造与名城保护从对立走向统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历史地段的传统院落见证了物换星移的沧桑,铭记着政通人和的辉煌,蕴含着本土人居的智慧,散发出流风余韵的芬芳。置身其间,可以跨越时空、勾连古今,让人品味到源头活水的滋养。保护更新好它们,就是守护过去的荣光,珍惜今天的宝藏,孕育未来的希望。我们认为,保护与更新将是中国未来城市空间实践的基本主题之一,作为一场没有终点的实践活动,本土营造团队对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仍在路上。(文/程丽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