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为2023届7000余名同学举行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全体2023届毕业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祝福!向悉心培养、关心你们的老师和家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建大67年的并校历史中,2023届同学无疑是有着特殊际遇的一届。短短几年大学时光,同学们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重大历史时刻,亲历了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历史进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更加坚定。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支持母校建设发展,积极参与构建“11445”发展新格局,助力学校在第五轮学科评估、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双创”竞赛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最让人难忘的是,三年疫情几乎贯穿了你们的大学生活,面对世纪疫情“大考”,同学们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和全校教职工一起,用心用情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战胜重重考验,交出了优异答卷,不仅顺利完成学业,更收获了成长、责任和担当。大学期间,不少同学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同学在UIA、“挑战杯”“互联网+”等国际、国内顶级赛事中获得佳绩,不少同学参加疫情防控、全运会志愿服务,不少同学选择西部和边远地区就业,等等。同学们热爱建大、坚忍不拔、团结勇敢,通过自己的奋斗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增添了光彩,母校为你们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今天的毕业典礼,既是庆祝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也意味着同学们将离开母校,或继续深造,或奔向祖国建设的四面八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同学们正值壮年。你们何其有幸,将参与和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关键的历史阶段。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每一名同学,你准备好了吗?我校知名校友、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先生曾为学校题词:“母校就是母亲”。儿行千里母担忧,在同学们即将远行之际,作为你们的师长和朋友,少不得还要叮咛几句。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在毕业典礼这大学的“最后一堂课”上,跟同学们分享点什么呢?我自己体会,面向未来,同学们要正确把握“四个关系”,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成就精彩。
要正确把握职业和事业的关系,把理想信念作为“定海神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引用马克思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到大学考察时常说:“你们这批人,生逢盛世,此其时也,你们将成为‘两个一百年’的股肱之臣、栋梁之材。”同学们步入社会,要成家立业、养家糊口,需要一份职业,需要可观的收入,这原本无可厚非,但职业并不等同于事业,事业也绝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绝不应小得即满,小富即安。《易经》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我们的老校长徐德龙院士30多年如一日,紧盯水泥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了我国水泥生产工艺和水泥产业的绿色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校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加平院士,长期致力于为八亿农民建好房子,实现了生态民居建设的重大突破。家国情怀永远是青春最动人的旋律,理想信念永远是人生最可靠的“定盘星”。同学们要牢记大学“修齐治平”之道,把工作和职业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让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要正确把握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把担当奉献作为“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赞颂青春、寄语青年:“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如果拘泥小我,就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如果胸怀大我,就会充满力量、勇往直前。建大百余年的办学史、近七十年的并校史,就是一部为国家和民族的担当史、奉献史。每当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人民需要之时,建大人从来都是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从陈叔陶、刘鸿典、陈绍蕃等老一辈建大人筚路蓝缕、兴学育人;到徐德龙、刘加平等一代代建大人紧盯国家科技前沿和战略需求,奉献出一项项原创性、开拓性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再到青年一代建大学子中涌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梁西军、“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马娟等。他们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学术立校、自强报国”的办学理念,生动诠释了“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为建大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声誉。《道德经》上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得其大者方可兼其小,人生道路上,同学们要永葆建大人精神品格,淡泊名利、脚踏实地、善做善成,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母校赢得更大光荣,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要正确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把矢志奋斗作为“精神标识”。时代场景变换,中国青年的奋斗印记始终清晰可见。1939年5月,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2018年5月,在北大燕园内的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莘莘学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理想来源于现实又总是高于现实,正因如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便是我们要通过奋斗不断跨越的沟沟坎坎。大家经常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人生的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生活并不是风平浪静,在琐碎的日常面前,同学们难免忧虑、彷徨,甚至有时会沮丧、绝望,求学、求职、成家、立业……每一步都是对心性意志和价值取向的考验,增强定力的最好方法是放大格局,努力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我知道,“躺平”“佛系”“摆烂”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最美好的年华,选择“佛系”,就无法攀登事业的高峰;选择“躺平”,就难以领略极致的风光;选择“摆烂”,就辜负了大好时代。同学们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一步一个脚印,在一次次的拼搏、突破和超越中成就自我、实现理想。
要正确把握厚积和薄发的关系,把终身学习作为“生命常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人类知识更新空前加快,新知识、新业态、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大学几年学的东西远远不够,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必将为时代所淘汰。要多读书,在碎片化、泡沫化的浅阅读时代,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摒弃浮躁,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广泛涉猎,广闻博采,丰富知识储备,掌握前沿动态,进行深度思考,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重实践,古人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学期间大家学了很多知识,但书本知识并不等于学问,只有知行合一、勇于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真学问。我们建大的学生,毕业以后很多都是从基层一线干起、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在实践磨砺中淬火成钢,一步步成长为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成长为优秀的领导干部、企业家。要有定力,守得住底线,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我校原校长王树声教授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历时12年整理出1400座古城的“规划经验”,编著完成《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18卷),填补了城乡规划研究领域的空白。同学们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永远保持“赶考”状态,通过学习提升本领、振奋精神、开阔眼界、掌握主动。
亲爱的同学们,临别之际,想叮咛的话有很多,纸短情长,言不尽意,虽然心中不舍,但我们无需伤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好青年志在四方,你们终要走出校园,在更高远的天空展翅翱翔。无论你们身处何方,母校永远都温情守望着你们、深情牵挂着你们、真心祝福着你们,永远是同学们的坚强后盾、温暖港湾和精神家园!
亲爱的同学们,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光荣使命,愿你们无惧风雨,勇往直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灿烂的人生华章!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事业辉煌!欢迎同学们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