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七年,我见证了紫阁书院、图书馆、信控楼等建筑的拔地而起,也感受着智慧教室的使用为我们带来舒适的学习条件。”
“回想建大初印象,便是‘大’,大到我在学府城楼宇之间寻寻觅觅;大到即使在自己最自信的领域,也能找到更多的强者;大到足以承载我四年的青春和梦想。”
“感谢母校,母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更在一次次家国大事的浸润中,培养了我们内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赤诚爱国心。”
……
依依离别意,浓浓母校情。6月20日下午,我校在雁塔校区工科楼三楼会议厅召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23名2023届毕业生畅谈成长感悟,深情分享了求学建大的收获和体会,字里行间皆是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对恩师的无限感恩,对同窗的留恋、不舍。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回首大学四年,我们过得充实而快乐,有太多的感动和记忆堆积在心底难以割舍。感谢学校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校园,一个可以挥洒四年青春的环境;感谢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教会了我们用知识驱赶迷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罗正伟说。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搬入草堂校区的第一届学生,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们在新校区学习生活状态的关注,常常问需于我们,为我们的研究生生活保驾护航。”马克思主义学院牛凯说。
“大三时,身边的同学都确定了或考研或就业的目标,而我却在此刻陷入了迷茫,就在我情绪低迷时,非常幸运遇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教诲与关怀,让我学会在服务中提升自己。如今,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在这里学习到的宝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一直指引我前进。”土木工程学院严鑫说。
“感谢学校给予我们的温暖,疫情期间,学校在严抓防控的基础上,暖心地顾及了我们的许多具体需求,让我切身体会到什么是患难见真情。”管理学院李明娟说。
“母校就是母亲,建大就是培育我们、保护我们的母亲。今后,我们一定会传承母校的荣光,将社会中的建大发扬光大。”一日建大人,一生建大情。从建大出发,跃入茫茫人海,定不负希冀,沐光而行。资源工程学院边玉玉道出了所有毕业生的心声。
情深系母校,献策话未来
在表达对母校依依不舍的同时,毕业生代表还纷纷对学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只因对母校爱的深沉。
“短短四年,我们看到了南山运动场、草堂图书馆拔地而起;听到了‘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捷报频传;见证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成果丰硕。我坚定地相信建大的未来充满着勃勃生机,有着无限可能。”作为毕业生学生干部代表的土木工程学院彭超群毕业后将攻读本校硕士学位,他表示毕业是终点也是起点。同时,他建议学校积极搭建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
公共管理学院硕士毕业生贾云先后斩获中铁物流、中国铁塔、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等十余份工作of-fer。他希望学校提供更多文科类实践、就业实习机会,并在草堂校区设置助研、助管岗位。
信控学院硕士毕业生张凡说:“在建大的七年,我见证了校庆的荣耀时刻,也经历了疫情这场‘大考’。这些经历,教会我勇敢、团结与担当。”在即将离校之际,他建议学校增加特色数据库资源的使用权限,强化优质资源获取,为科研赛事、学术深造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和资源便利。
“建议学校充分利用草堂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打造学术报告平台。”“建议学校开设更多的创新创业课程,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建议学校提前开放草堂校区考研自习室,满足广大考研学子的需求。”“建议学校开放更多的跨学院、跨高校课程。”“建议学校完善校园数据管理系统,简化学生办事流程。”……这些临别之际的心里话,无不饱含着建大学子对母校的拳拳之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祝福母校永远辉煌!”
依依惜别时,嘱托记心间
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气氛融洽,情意浓浓,毕业生代表的发言让学校领导感慨良多。依依惜别之际,校党委书记朱晓渭向顺利完成学业,即将扬帆起航、逐梦星河的2023届毕业生深情寄语。
“同学们要立大志,担大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民族复兴大任扛在肩上,记在心里;牢记校训和‘四实’校风,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在复兴征程上担起时代使命。要开视野,提本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立足时代需求,紧盯世界前沿,主动拜名师、访巨匠,登高博见,豁目开襟,敢于探索新事物,尝试新方向,在不断探索尝试中锻炼本领、提高能力,努力成为谋新篇、开新局的创新人才。要练内功,增自信,希望同学们苦干实干,凭借扎实的功底和骄人的功绩昂首阔步前行。要尚学习,养气质,把学习作为保持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的法宝,作为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良方,塑造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饱满的灵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追逐梦想、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朱晓渭深情地说:“祝愿各位毕业生代表和全体2023届毕业生乘风破浪、前程似锦。我们在母校等待你们,母校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
(文/肖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