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
我校教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本报讯(通讯员 杨帆、王琎、郝劲波)近日,我校姚尧教授团队、王快社教授团队、王磊教授团队、理学院新材料研究中心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姚尧教授团队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研发、力学性能提升及结构防灾应用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发表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姚尧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相关研究成果已与中建八局等企业合作,逐步应用到实际工程。
  团队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提出了一种新型石墨烯水泥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利用葡萄糖等廉价碳源,实现了石墨烯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原位生长,解决了石墨烯在水泥基体中的团聚问题。该研究成果大幅度降低了石墨烯混凝土的制备成本,显著提高了其力学性能,对于纳米材料的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团队通过试验及理论研究,阐明了天然纤维、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对混凝土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黄麻、竹等天然纤维在水泥基环境中的高温热解机理,计算分析了其热解动力学参数。选用聚丙烯纤维及玄武岩纤维制备混杂纤维砂浆,对其高温力学性能和细观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混凝土中混杂纤维的高温协同响应机理。三是团队通过对西部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固废进行高效利用,研发绿色低碳超轻质混凝土并进行产业化应用。四是针对高温下混凝土的蠕变和纤维增韧力学行为,团队基于热力学理论,引入自由能函数和熵增理论,提出了瞬态蠕变、徐变计算方法及纤维混凝土高温损伤演化模型,建立了具有更高普适性的混凝土高温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其参数具有更明确的物理意义,为混凝土结构抗火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五是基于三维数值仿真、多算法的集成模型及火灾试验开展针对性研究,揭示了钢筋混凝土、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火灾下抗连续性倒塌机理,为建筑结构鲁棒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了大规模场景下人员疏散路线动态规划,为行人安全高效撤离提供理论依据。
  冶金学院王快社教授“高性能金属材料制备与加工领军教授团队”在二维材料电解水制氢方向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材料科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Small(2022年影响因子15.153,SCI一区TOP期刊)在线发表。团队开发了一种独特的插层-爆炸剥离制备方法,制备了富含表面缺陷的2DMoS2材料,并将其桥接到碳纳米管导体上,获得廉价、高效且稳定的复合催化结构,实现了其在电催化析氢反应中的应用。
  环境学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王磊教授团队在《能源与环境科学》(2022年影响因子39.714)发表题为《在光电/热协同效应的推动下通过仿生阳光驱动的离子传输实现高效的太阳能转换》的最新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王琎教授,王磊教授、王琎教授、张宇飞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王迪、宋泽源、蒋娜等参与了此项工作,我校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此外,陕西省膜分离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也为研究开展给予了大量支持。
  理学院新材料研究中心在三功能电催化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能源领域国际权威期刊《能源化学》(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最新影响因子13.599)发表题为《过渡金属嵌入非金属掺杂T-碳[110]:一种优异的协同三功能HER、OER和ORR电催化剂》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政钦,郝劲波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我校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