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国内外大学时,很快就会发现,大学图书馆多处于这所大学的核心地块。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他这个比喻非常形象,一语双关:既指出了大学图书馆的“地理”位置特点,更点出了大学图书馆的“心理”要义内涵。我校是建筑土木类高校,我们也可以借用建筑专业词汇进行描述,那就是“图书馆是大学的建筑图腾”。当前,这个“心脏”和“建筑图腾”面临着挑战,这就是大学图书馆的未来究竟如何发展?
要回答大学图书馆的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就需要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大学图书馆的终极使命和价值何在?要回答好终极使命和价值这个问题,就必须回答什么是大学图书馆的“本我”?什么是大学图书馆的“自我”?什么是大学图书馆的“超我”?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百年前提出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及相互关系。“本我”是指人的先天的本能、欲望,遵循的是“快乐原则”(我想这么做);“自我”来自人的社交与尊重,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我必须这么做);“超我”是道德、良知的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我应该这么做)。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导演陈晓卿著过一本书,书名是《至味在人间》,其实这本书最初拟用书名是《最好吃的是人》,因为书名过于惊悚,未能获准。陈晓卿的核心观点是:“吃什么?在哪里吃?远不如和谁吃来的重要。”读完此书,可以很好理解到,原来对人而言,食物的“本我”是“吃饱”,食物的“自我”则已经演化为“吃好”,食物的“超我”竟然是“吃人”。当然,这里的“吃人”跟鲁迅先生笔下的“吃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而是食物是搭接起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一座“桥”、一只“船”。“桥”“船”那边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连接的人间温暖、人生智慧才是人的追寻,当然也包括搭建“人脉”的追寻。
其实,大学图书馆的“本我”就是基于自然状态,从物理角度理解的各类资源,包括文献资源、空间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具体到我们学校,就是馆舍、书刊资料、数据库、座位、馆员队伍等等。
图书馆的“自我”则是“平台”。平台是指将各类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以实现体系化输出,便于用户利用资源的系统。为便于理解,举一个例子,图书馆的座位当它未被纳入管理系统和预约系统时,座位仅仅只是一种资源。一旦被纳入座位预约系统,它则呈现出平台特征。如今大部分图书馆都有自己的各类平台,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平台,向读者提供服务。这种平台建设体现了图书馆由“本我”向“自我”的转变。当前,大多数大学图书馆都基本实现了“自我”,而大学图书馆今后要具有更加广阔的、可持续的、稳定的发展空间,则必须关注“超我”的实现。那么大学图书馆的“超我”是什么?
长久以来,大学图书馆习惯性地将工作重点聚焦在以“书”为代表的资源建设上,无论是从馆舍的设计、建造,到后期的室内空间布局乃至家具、装饰上,都围绕着“怎样摆放图书”这个核心思想,却忽略了图书馆的“超我”是“人”这一至关重要的原则。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特别注重图书馆“超我”的实现,也就是关注“人”的需求。大学图书馆不但要从资源建设阶段的“我想这么做”上升到平台建设阶段的“我必须这么做”,还更需进一步升维至以人为本、育人为要阶段的“我应该这么做”。至此,我们终于可以回答大学图书馆的终极使命和价值这个问题了:大学图书馆应该站在更高的维度,要以“书”为媒,以“人”为本,努力化“书的海洋”为“人的殿堂”。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在图书馆的阅读与先贤对话,通过在图书馆研讨与师长对话,通过在图书馆的实践与朋辈对话。
正因如此,我馆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以“高质量”的文献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多元智能”的空间、设备、软件平台等资源为支撑,以“业务专精”的馆员队伍为依托,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破传统认知,坚定进入高校“三全育人”的主战场,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实现图书馆转型发展。以“德智体美劳”具象化项目为着力点,通过实践育人,五育并举,发挥出高校图书馆独特的育人作用,反向带动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空间资源、人力资源的突破式利用(“超我”对“本我”的促进),促进对图书馆各类智能技术设备、各类软件等平台的广泛使用(“超我”对“自我”的促进)。以“智能的纸/电资源与空间”+“智慧的师与生”为努力方向,在新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方面彰显大学图书馆的中心地位。
上述表述,扼要说明了大学图书馆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工作指向、特征及其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不断循环往复的辩证关系。
以上对于大学图书馆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上述认识是不是仅仅是我们的理想,甚至是空想呢?实际上,我们不但有理论支撑,更有实践验证,我馆“实践导师+学生社团”的育人模式经校长办公会批准,配套资金16万元。图书馆指导的学生社团“五育知行社”现有成员75名,外部联系的图书馆志愿者超过1800名。以“项目制”“积分制”和“勋级制”为抓手,通过“德智体美劳”具象化项目,五育并举的实践活动一一落地,包括“阅读马拉松”“我是讲书人”和“红色经典影片观影”等活动,赢得学生们广泛好评。仅半年,相关活动已在学校官网上3次报道,图书馆官微报道13次。2021年12月,“图书馆五育知行社线上平台”上线试运行。该平台是以超星学习通为载体,在超星集团西安分公司和我们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由知行社成员结合社团自身实际,自主设计并运营的一款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实践育人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深切感受到“五育知行社”的学生已经从图书馆这个空间的客人和客体,转化为这个伟大空间的主人和主体。他们对图书馆的热爱和呵护令人感动,他们对阅读推广的贡献让人振奋。
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一句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的话:“假如人间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新时代的图书馆人想补充的是:“在图书馆这个人间天堂里,最美的是持书人,最期待的是沉思者,最幸福的是醍醐灌顶者,最有境界的是知行合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