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坚持“四个面向” 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科技力量

1995年,陈绍蕃教授在亚太地区钢结构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徐德龙院士(右)现场技术指导。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出版。

   追求真理,经世致用。学校紧密结合生产建设实际,遵循科研规律,发挥专业优势,为国家贡献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中国西部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科研成果、专业人才的重要产出基地。 

  学校是我国钢结构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地,以陈绍蕃教授为代表的钢结构领域专家参与国际标准《钢结构材料与设计》的编制,并两次担任中国专家组组长,承担了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起草和历次修订工作。
  学校是我国水泥工业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徐德龙院士带领学术团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水泥干法生产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开发了三个系列的X·L型技术,利用该系列技术改造了120多条生产线,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效益。同时利用原创性技术建成10余条生产线,主要指标创同类型窑国际领先水平。创造性地提出了高固气比悬浮换热和反应理论,主持设计了全世界最大的冶金工业渣水泥生产线,在20多家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各项指标居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工业废渣的资源化。其自主创新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是我国绿色建筑创新领域的开创地,刘加平院士带领学术团队长期从事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领域的基础研究、教学和应用推广工作,建立了我国建筑学学科第一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及省部共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数十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在西部绿色建筑和太阳能富集区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原理与方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研究成果两次获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世界人居奖”。
  学校还是我国结构工程与抗震领域的重要科研基地,白国良教授学术团队长期致力于结构工程和抗震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牛荻涛教授学术团队长期致力于现代混凝土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研究;郝际平教授学术团队长期致力于钢结构稳定理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等领域的研究……
  学校是我国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发地,王晓昌教授带领学术团队长期从事给水排水、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王磊教授带领团队针对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水质污染与盐湖中贵稀资源丰富的特点,围绕膜分离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共性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此外,李安桂教授首创了贴附通风理论及设计体系,两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刘克成带领学术团队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设计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王树声教授学术团队运用人居科学和城乡规划学的原理与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1400余座城市的规划历史经验,证实了中国本土规划体系,揭示了中国规划经验的现代价值……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