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叔陶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指导我国首届暖通专业研究生。


“文革”后学校硕士生导师合影。


陈绍蕃教授指导研究生。


徐德龙院士和学生在一起。


张似赞教授给青年学子解疑释惑。
编者按 师道既存,学风自善。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大学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集中体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125年并校65周年来,无数师德楷模传道授业解惑,甘为人梯,乐育桃李,他们的精神感召着一代代建大学子。本期校报节选部分师生撰写的“心目中的好老师”文章,让我们通过师者的故事,一起感受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一起做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的生动诠释者和践行者。
林家骥、惠兴中→陈叔陶教授 陈叔陶教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勇于攀登科学艰险和忘我工作的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据了解,陈叔陶教授在大学求学时期,就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著称于学校。他在青年时期就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早在1943年就以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在英国著名的《土木工程》杂志上。陈叔陶教授年轻时体质较弱,在20多岁时,就患上了肺病并切除一叶肺。临终时他体重仅40多公斤。几十年来,为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任务,他几乎放弃了全部的业余文化生活和寒暑假。一次我们到他家请教问题,看见他穿着短裤和背心在顶楼西晒书房里看书和工作。交谈完后他下楼要送我们,我们劝他回去时,他说这个暑假还是第一次下楼。正是由于陈叔陶教授这种顽强、忘我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科学研究和学术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成就,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晋升为国家二级教授并在土木工程和力学界享有较高的威望。他从不满足现状,为了攀登高峰,不断探索新的科学领域,在不长的时间里他的学术研究从结构力学发展到了弹性力学、板壳力学、理论力学并将难度较大的复变函数和张量数学工具用于力学研究。
(本文节选自《人民教师的楷模》,作者林家骥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长期从事工程力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侯继尧→刘鸿典教授 追忆刘鸿典教授的学术思想,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他的建筑教育思想师出梁思成的“理工与人文结合”,又博又精的修养和训练。他指导首批硕士研究生的题目为《华山风景区规划与建筑》(1955年),两名学生是李旭华和余正维。他们按刘老师的要求多次登山实地勘察、测绘拍摄后作出规划与建筑设计图后,再加以理论论述,为学院后续研究生选题、撰写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刘老师任系主任期间(1956—1966年),凡不结合实际的题目,空泛的理论性的论文,绝过不了关(有的还需补充修改)。李、余二位毕业后均担当重任。可惜近年来因研究生人数剧增,选题困难,导师指导人数太多等原因,结合实际做论文的主张未能坚持下去。1992—1995年,周若祁教授任建筑学院院长期间,在我的硕士生李桢的论文答辩会上,表扬《榆中县贡井村窑洞建筑改造研究》是近年来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论文。刘老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中有藤小平、张正康(原江苏省建筑设计院院长)、刘纯翰(建筑大师)等无不对其导师的学术思想终生难忘。
(本文节选自《追忆恩师刘鸿典教授》,作者侯继尧1951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我校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水彩画家)
卫云亭→赵文钦教授 我认识赵文钦教授四十年,似未看到过他有休假,除了工作就是学习研究。他个人的花费就是购置中外文书刊,数量种类之多是教授中少有的(可能只有陈叔陶教授可与他相比)。“文革”后,他以70岁的高龄开始从事结构可靠度及结构风振方面的研究。1981年暑假,我同他一起参加冶金工业部教育司在山东掖县召开的高教会议。会期较长,因天气炎热,故而上午开会下午休息。住址是掖县金矿招待所,距海边不到500米,午睡后大家都去海边游泳、散步,他则是一个人光着脊背在房中看书。
赵文钦教授对做学问是十分认真的。他的一名硕士生的论文答辩已全票通过,因有两名答辩委员提出论文中的一项假定有问题。他认为属实,让这位硕士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似是一个学期)修改后才授予学位。在我工作期间,从未见过别的导师在答辩通过后还要学生修改论文。
(本文节选自《忆赵文钦教授》,作者卫云亭1947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土木系,曾任我校科研处长、副院长等职)
赵鸿铁→张剑霄教授 张老师从事土木工程事业50多年,从事教育事业近40年,学识渊博,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与教学经验,是我国著名结构专家与教育家。尽管如此,他始终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问题,处事、教学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待人平和又严格要求。20世纪80年代,年过七旬的张老师仍坚持亲自给研究生授课,而且是用外文教材、外语授课,这可能是现在提倡的我校最早的双语教学的范例。20世纪70—80年代初张老师担任学校副院长,但是他还是把自己视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工程技术专家。搞科学搞工程不能脱离实践,70岁的张老师仍然整天蹲在实验室里,很少坐到他行政楼的院长办公室,有事只有到实验室找他。无奈,院领导只能在结构实验室腾出一间房间,搬去一对旧沙发。即便如此,张老师也很少到他实验室的“办公室”坐坐。
(本文节选自《五十感怀忆恩师》,作者赵鸿铁1967年毕业于我校结构工程专业,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古建筑结构以及工程结构抗震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何保康→陈绍蕃教授 尽管在工程界有巨大影响,但是陈绍蕃教授最大的成就恐怕还是作为一名教师。他擅长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他在学术研究上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但同时他对年轻学生在学术上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每当学生和年轻工程技术人员向他请教问题时,他总是十分耐心并深入浅出地给予解答。他经常为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审阅论文。在评审中,他总是那么认真,甚至对论文中的标点符号、错字漏句都一一提出,有时为了弄清楚论文中提出的论点,他还到图书馆查阅论文中提到的参考文献。陈教授这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使曾受教于他的年轻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受感动,他这种言传身教的科研态度深深地烙在年轻学者的心上,成为一批年轻学者今后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种无形精神财富和力量。陈教授是我国高校中结构工程专业房屋钢结构研究方向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研究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许多弟子也先后成为博士生导师。
(本文节选自《中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作者何保康1960年毕业于我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曾任我校校长)
酒少武等→徐德龙院士 认识导师徐德龙院士的人都会被他干事业的激情所感染,为他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动。获得院士荣誉,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事业达到了顶峰,功成名就了。但徐德龙院士并没有满足,他知道中国水泥工业整体还很落后。为了解决水泥工业的一个个难题,他长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调研,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科研、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越来越多的荣誉给他带来了更大的责任,也分占了他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丝毫没有放弃他热爱的事业,没有时间,就提高工作效率,挤时间。为此他给自己制定了年计划、月计划和日计划,并严格执行。工作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出差的路上则是他整理工作思路的最佳时机。有时为了获得一个实验数据,他甚至会在夜深人静时候到实验室亲自做实验。有一件小事让在读博士生李辉终身难忘,在一次出差的列车上,几天的奔波劳顿使疲惫的她一上车就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却发现导师徐德龙仍在写着什么,见她醒来,就跟她讨论起博士课题的事情。原来,徐德龙院士在写她的博士课题中期指导计划,竟密密麻麻写了多半个本子。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对多数人来说,出差和外出开会是休闲和度假的好机会,可徐德龙院士从来没有时间去游山玩水,每到一处就一头扎进工作。在德国出差期间,徐德龙院士曾把自己关闭在房中七天七夜,完成了对专著《气固过程工程学》的最终定稿。
(本文节选自《沧海襟怀》,作者酒少武2005年硕士毕业于我校材料学专业,主要从事材料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薛丽娟→张似赞教授 我静静地打量着台上的先生——很瘦小的老人,黑框眼镜滑在鼻端,浑身却洋溢着热情,声音里别有一股磁力。“特别”——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么个词。报告厅里满是跳动的音符,我尝试着接近不很熟悉的古典音乐,眼前的师者更像是一位艺术家。
先生指导过的学生,在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先生精通英语、俄语,并会一些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外国学者来建筑学院举办讲座时,也多由他担任翻译,其出色的翻译水准广受学者、师生的好评……
“如果我的看法能给学生一些帮助,那我非常高兴。”先生鼓励青年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学多学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在脑中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做人和做事应该同行,互利互补……
(本文节选自《师者张似赞》,作者薛丽娟2000—2004年就读于我校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