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狠抓落实,必须强化理论武装
扎实的理论武装是狠抓落实的思想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我们不能只管低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路是什么?路就是遵循,就是方向。我们高等教育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建大应该走什么样的路?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在相关高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都已经讲得很清楚、很透彻了,我们要结合建大实际研究落实。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常委会“第一议题”制度,抓好学习研讨,先把党委一班人武装好,把各分党委(党总支)领导班子武装好,引领带动全校理论武装深入开展。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在做实。我们抓落实,就是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坚决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位。二、狠抓落实,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狠抓落实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一定会实现。实现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人才,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我们建大的校歌是《高举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办学宗旨是“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办学理念是“学术立校、自强报国”,这生动诠释了建大的使命担当。大家都看到了,我们最近在下大力气抓学风建设,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很简单,没有好的学风,哪有好的教育质量?让学生好好学习是一所大学最起码的良心和责任。今天的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课堂,将来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岗位、对待社会、对待国家,质量不高、本领不真、能力不强,怎么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所以,学风建设不但要抓,而且还要持续抓、反复抓,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学风这件事情大家都抓得比较实、比较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就说明凡事抓与不抓完全不一样。建大就是要有一股子劲儿,坚定理想信念,以愚公移山的劲头狠抓落实,抓出一个斗转星移,抓出一个大变化来。三、狠抓落实,必须明确工作目标
四、狠抓落实,必须提升素质能力
过硬的素质能力是狠抓落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明确提出增强“八种本领”、提高“七种能力”等一系列要求。提升素质能力,就是要解决想抓不会抓的问题,解决本领恐慌的问题。现在问题还不是大家不愿意抓落实,而是不会抓落实。聚焦“双一流”建设,我想建大的干部迫切需要提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加强学习的能力。一项调研显示,有60%的干部一年不读一本书。据说,甚至有些教授也不怎么读书。当今的社会和形势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各种新技术新理念都发展得非常快,呈几何级数增长,我们不学习怎么跟得上形势?很多时候工作做不到位,首先是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够。当然,学习不仅限于读书,还要在实践中学习、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通过学习开阔眼界、提升能力。学习一定要结合实际,边学习,边思考,善谋划,针对建大的短板、问题、劣势、不足,要积极思考怎么解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二是调查研究的能力。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现在好多干部不愿深入调查研究,不会调查研究,习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这是要不得的。所以大家不能懒,不能养尊处优,不能身子不动。一定要到师生中去,到教学科研一线去,倾听师生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很多从机关到学院工作的同志都有深刻感受,原来坐在机关对学院工作了解很肤浅,可想而知,我们制定的文件、政策不接地气,不符合实际,在学院能落实下去吗?三是改革攻坚的能力。要破解面临的问题,必须运用改革的办法。比如,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如何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如何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等等。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遵循。我们一定要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变革创新,以超常规措施推动超常规发展。四是发动群众的能力。发动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领导干部需要掌握的看家本领。一切事都是人事,都决定于人。聚焦“双一流”必须要调动人、说服人、凝聚人、团结人。要针对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苦口婆心,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凝心聚力。五是应急处突的能力。现在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领域各类风险加大,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不断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就拿舆情应对来说吧,我们的工作机制和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改进空间。信息时代的舆情应对是我们的必修课,要好好总结,查找漏洞,完善机制,提升水平。五、狠抓落实,必须转变工作作风
良好的工作作风是狠抓落实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践证明,愿不愿意抓落实,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困难和挑战,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仅是思想意识的反映,而且是工作作风的表现。师生盼望、欢迎的,就是狠抓落实、真抓实干;不满意、有意见的,就是华而不实、虚假浮夸。我们现在对抓落实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式,就是成立机构、出台文件、召开会议、进行检查,这样就算是把任务落实了,这样做的实际效果不仅与师生期待相差很远,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带坏了校风学风、师德教风。建大的校风是“四实”,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空的作风、虚的作风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还存在。有的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七嘴八舌,动口不动手,讨论半天,工作还在原地打转;有的人很忙、事没动,水面打滚,一问三不知;有的谁能干谁干,不会干就不干,我弱我有理,我躲我聪明;有的花拳绣腿,重痕不重绩;有的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比待遇、不比责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都是极不可取的!我们学校发展到这个节骨眼上,来不得半点虚浮和懈怠,一定要把“四实”校风彰显在工作的各环节、体现在一言一行中,定了就抓紧干、抓紧往前推,一天都耽误不得,须臾都不可放松,每天都要有新成效,每个月都要有新变化,这样积少成多,三年我们就会有一个大变化。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对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作风进行了深刻批评,他引用了明朝大才子谢缙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讽刺这种人,同志们要警惕,坚决不做这样的人。前一段我们在数学建模大赛上取得了好成绩,就是大家狠抓落实、苦干实干的结果,值得表扬。六、狠抓落实,必须端正用人导向
正确的用人导向是狠抓落实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关键是要把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建设强”“光有思路和部署,没有优秀的人来干,那也难以成事”。来学校这么长时间,通过跟各方面谈话以及调研走访,我总体感觉到,建大的干部队伍传统是好的、风气是正的,历史上我们也打过多次硬仗、经过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好多干部就是在这些硬仗中摔打成长起来的。也正是通过打这些硬仗,让我们学校在一次次艰难中振作、在困境中崛起。我们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在省属高校也是广受认可的,是有口碑的。当然了,拉拉扯扯、吃吃喝喝的现象不能说没有,但绝不是主流。对拉拉扯扯、吃吃喝喝的风气要坚决反对,不能助长。另外,有同志反映,在这次推荐干部当中,有个别干部拉票。对这种行为我们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我们都是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首先要师德高尚,这种现象,损害形象,败坏建大的声誉,是绝不允许的。我们对违反师德师风、学术不端、拉票跑官等现象坚决“零容忍”。建大就是进不了“双一流”,也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于歪风邪气要坚决反对、铁腕治理。在今后的推荐当中,一旦出现这种行为,一经发现查实,立即撤职,没有二话,勿谓言之不预。所以大家不要想着去拉票,头脑都在别人自己的脖子上长着,你拉一拉票人家就会投你的票?我看也不见得。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志还是对党负责的,对建大负责的。我们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校党委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我们看票但也不唯票,谁是真正办事的,谁能办成事,校党委还是会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的。必须进一步强化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真正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选好一个人,带动一大片。《论语》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说的就是导向的重要性。要进一步用好“三项机制”,鼓励实干、苦干,允许失败,允许探索。要用想干事、干成事的人,不养懒人、闲人、庸人,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优者奖”的鲜明导向,让愿担当肯干事的人有机会,让敢担当会干事的人有舞台,让能担当善成事的人有掌声,绝不让老实人吃亏,绝不让担当者失落,绝不让奉献者寒心。为此,我们一定要完善知事识人体系,真正把功夫下在平时,以成效论英雄,以实绩取干部,科学精准地选人用人。七、狠抓落实,必须健全工作制度
健全的工作制度是狠抓落实的坚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我们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内部治理,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以“一章八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抓落实提供根本保障和依据。现阶段,我们学校的制度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滞后。有些应修订的制度没有及时修订,比如我们2015年底制定的学校章程,近年来没有根据形势任务变化进行修订完善。二是粗放。学校一些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存在照搬照抄、照葫芦画瓢的问题,飘在空中,不能落地生根,甚至有的制度相互打架,衔接不畅,执行起来让人无所适从。三是繁琐。各类制度名目繁多,几乎每个部门、每个学院都有几十项,但切实有效管用的制度并不多。正如一些同志反映,现在一方面出台的制度越来越多,工作程序越来越复杂,执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工作又没有制度可遵循,或者有制度却不严格执行。我们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办大学,必须要更多地依靠制度创新。要高度重视制度的“废改立”,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集成。要认真总结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转化为经常之举,才能解决制度机制建设滞后于工作实际的情况,才能确保工作常抓常新,永葆生机和活力。同时,还要有管制度的制度,把制度的调研论证、合法性审查、征求意见等环节做实做细,确保制度依法依规、严谨科学、有效管用。八、狠抓落实,必须弘扬清风正气
风清气正的氛围是狠抓落实的必备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政治生态其实就是一种环境、一种导向、一种氛围。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好的生态、好的风气对干部、对师生都是无形的陶冶和塑造,是干部师生成长的“土壤”和“空气”。我们就是要有一股子清风正气,形成人人抓落实,崇尚实干、敬仰实干、踏实肯干的浓厚氛围,坚决摒弃拖拖拉拉、不思进取、躺平佛系的歪风邪气。要强化舆论导向,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抓落实为荣,以夸夸其谈为耻,在真抓实干上带好头、作表率。好风气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破坏起来却很容易。这方面,恐怕我们还要动点真格,对不作为、慢作为的,该通报的要通报,该问责的要问责,以严的标准、严的要求,推动形成实的作风,养成会抓落实、善抓落实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