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让老百姓住得起、住得习惯、住得舒适”的绿色建筑
刘加平院士做客央视《开讲啦》解锁乡村振兴中的“绿色密码”
本报讯(记者 笑颜)如何让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旧貌焕新颜”?地震灾区“独家定制”的生态家园是什么样的?太阳能如何与雪域高原民居相结合?……11月20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设计研究总院院长、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绿色建筑专家刘加平教授做客央视《开讲啦》栏目,为大家讲述乡村绿色民居设计建造背后的故事,揭秘乡村振兴中的“绿色密码”。
节目刚开始,刘加平院士带着三套“房子”来到《开讲啦》舞台,在台下观众陆续找到“钥匙”——手电与暖水袋后,幸运的主持人撒贝宁收到了专属的房屋钥匙——电风扇。特殊的“钥匙”分别打开了对应的房屋——采光通风不佳的传统窑洞、取暖不达标的高原民居、高温潮湿的南海高脚屋。生活条件落后、环境严苛的房屋让现场的“幸运观众”望而却步。然而话锋一转,刘加平院士为大家展示了这些房屋的新面貌,改造重建后的新式民居让人赞叹不已,这些改造后的生态民居都是刘加平院士及其团队长期对绿色建筑研究的成果。
“农村建筑与城镇建筑有着本质性区别,不能把城市的建筑方式推广到农村,否则我国建筑业的能耗和碳排放量都会增加。”刘加平院士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发展绿色建筑既要提高人居环境的标准,又要满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不同地区应针对自身不同的自然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特点,研发出适应这一地区的绿色建筑模式。
节目现场,刘加平院士带领大家依次观看了延安枣园传统窑居、四川省大坪村灾后重建农房以及藏式民居的“华丽变身”。这些民居都是在秉承因地制宜、适应气候、就地取材、继承传统的绿色建筑核心理念下改造完成的。例如,针对传统窑居采光不佳这一问题,团队在保留传统窑洞形态的基础上,将局部改为二层,通过在窑脸前合理增设阳光间、在窑居后部设置通风采光井来提升整体采光,改善室内通风效率,提高空气品质。
“农村的绿色建筑一定要让老百姓住得起、住得习惯、住得舒适。”在回答网友及现场观众提问时,刘加平院士说,农村的绿色建筑不仅仅要改善房屋的能耗模式和环境影响,更要承载、保留那些“积极的乡愁”。
“中国14亿人口,城镇化率为60%,乡村振兴中关于绿色宜居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节目最后,刘加平院士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为绿色建筑努力,这让我校学子备受鼓舞。“在刘院士的讲述中,我看到了乡风文明与科技齐飞、民风淳朴与绿色共存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身为青年学子,要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科技创新建设更美丽的乡村。”我校2019级本科生顾洋看完节目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