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
余华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家境的没落、亲人的离开、命运的无常……短短两百页,道尽人生苦乐悲喜。我在一天内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心中不胜感慨。
余华在序言中便已道破此书的真谛:“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小说的内容也很简单,二十世纪初,纨绔子弟福贵因彻夜赌博而输光全部家产,一家人不得不从大宅院搬去小茅屋,父亲被气出病来,因蹲坑摔下来而死。一家人正准备开始踏实种地过日子,福贵却因外出为母亲寻药而意外被国民党人拉了壮丁,幸而在战火中捡回一条命。历经几年颠沛,最终被共产党部队放了回来,却得知母亲已故,女儿凤霞因一次高烧成了哑巴,但好在一家人总算团聚。小儿子有庆运动会得奖令福贵欣慰,却为救县长夫人抽干血而死,妻子的软骨病也一天天恶化。终于看到了大龄女儿嫁人过上好日子,她却因难产而死,不久妻子也撒手人寰。剩下自己与女婿二喜、外孙苦根勉强过活,使福贵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但工地的一次意外,让女婿丧了命,只留下爷孙二人相依为命。生活过于艰苦,一次高烧后,从未吃过美食的苦根吃多了煮豆子,撑死在床边……“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纨绔子弟终于懂得了迷途知返,却又要承受几次三番的生死离别。命运安排他一个人活着,却又承担着思念与孤独——一个人的一生,短短几行字便能概括。
读过此书的人无一不为福贵扼腕叹息,若是代入到自己身上,怕是早已对世界绝望。甚至会有读者很想问问他: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一个人孤单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眼看着亲人的离去,心里会是一番什么滋味?可是在余华的笔下,对于死亡的描述和福贵的心理活动却异常简单,甚至只有寥寥数语。他像一个平静的目送者,看着一个个至亲的远走,没有煽情,没有呼天抢地,更多的只是平静,宛如静默的湖水。
我们总在苦苦追求活着的意义,总认为只有达到某种目标,人生才算有意义,目标未达成,便忽觉人生黯淡失色。我们为了一个个念想、一个个期望而活着,他人抑或他物都会成为“救命稻草”,一旦离开或消失,便以为失去了活着的意义。这些年来的自杀率逐年升高,可能也有部分原因在此吧——学习成绩不理想,人生就没有意义;一个人不爱自己,活着也没有意义……在人们眼中,天地有情、万物有灵,所有的一切好像都具备了“人类的思想”。我们太喜欢给所有事物加上意义,仿佛一件事只有“有意义”才有存在的必要,可也有太多事情本身没有意义。我们之所以纠结,只是因为给“活着”本身强加了太多的定义。活着的本质就只是活着,其他任何也不为,若想掌握命运,只需尽力去做即可,因为这是我们赋予它的含义,而不是它从来便有的意义。只有如此,赢了才会感恩自己,输了也不会怨天尤人,因为上天,从不对任何人承诺,也不会对人做出的任何事情负责任。
不为任何,只为活着,一直行走在世间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