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5版
发布日期:
吕梅:追求完美 不负所托
  

吕梅(右)与奥运冠军管晨辰合影

  等待了62年,陕西终于迎来了我国最高水平、最大规模的运动会——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运)。为了这次举国盛会的顺利举办,我省各建设单位、各大高校以及社会各界以实际行动践行“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的赛会主题。
  我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学院的一名教师,2020年7月通过十四运组委会抽调,经过层层选拔与考核最终以第一批第一名成为一名十四运联络官,主要负责蹦床、艺术体操以及竞技体操项目的联络工作。作为一名联络官,我的主要工作是做上情下达的沟通枢纽——对上将事项安排报至体育总局,对下将各项通知下达至组委会以及竞委会。
  在成为这次大赛的联络官之前,我是陕西省省队一名职业艺术体操运动员,多次代表国家、陕西省参加世锦赛、年度赛等。在我的竞赛生涯中,记忆最深刻的当属1997年参加上海全运会时的经历。而今时今日,我有幸以一名联络官的身份参加陕西省主办的十四运,非常激动也非常自豪。
  往届全运会都是以竞赛为核心进行组织工作,而本次全运会的特殊之处在于需要在疫情严格防控的背景下,应对好由于赛事而引起的全国范围人员骤然大幅流动,时时刻刻绷紧“以疫情为核心”这根弦,这让我们的工作推进一路上阻力重重。为了确保现场的观赛秩序,我们提前规划了针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并经过了多次演练,如发现观众体温异常该如何处理;观众情绪激动该如何安抚;运动员突然受伤该如何应对,等等。在我与团队推进工作的“备战”日子里,多亏了组委会实施的“挂图作战系统”。在这个工作系统中,每一个团队都被要求以365天倒计时为期限,规定了1000多条详细的规划,使得我们每一个团队都能做到工作日结,最终我与整个团队携手圆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如今,回想起那段日夜忙碌的筹备与接待工作,我仍心潮澎湃。因为在生活与工作中,我都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在此次团队合作中,我作为主要负责人对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严格要求,基本的工作时间是早8点到晚9点,甚至有时候我会要求团队5点到达场馆开展工作,最大工作强度曾达到了16个小时,加班也变成工作的常态,却无一人抱怨。同时,还碰到了蹦床比赛与艺术体操比赛衔接换场的问题,因为这两场比赛从现场规划到器材使用都千差万别。针对这些问题,我与团队针对具体线路协商调整多次,并安排专人一对一负责,甚至追求细节到裁判桌上的一只花该如何选择如何摆放我也会亲力亲为。最终,我们得以保障运动员此次参赛经历没有一丝遗憾,也为赛事观众呈现出最佳观感。2021年7月,我们团队负责的三场测试赛以及四场竞赛——同时也是本次全运会所有赛事的第一场正赛取得了圆满的胜利,给本次参与以及负责的所有团队树立了榜样,有幸得到现场观看比赛的陕西省副省长方光华的大加赞扬。
  除此之外,比赛期间陕西的天气非常多变,暴雨与艳阳不断交替,这给我们的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为了减少运动员与裁判员在雨中或烈日下的等待时间,我首创出将房门卡与证件一对一绑定发放的机制,确保参赛人员能够落地后点对点休息,此举得到了全员的肯定并迅速推广到所有团队。在我们联络官以及全体志愿者的心中,为参赛人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就是我们的宗旨。
  这一段经历真的太难忘了,因为家里的孩子还小老人身体不佳,家人对我的支持与理解更是我的坚强后盾。我9岁的儿子不仅学会了简单的家务,把自己照顾得妥当还会主动关心长辈。他和同伴也会一起来我负责的场馆观看比赛,言传不如身教,当听到他非常骄傲地对小伙伴说:“看到了吗?那是我妈妈!”时我为自己的工作感觉自豪,也对孩子的成长感到欣慰。
  这一段忙碌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了,后续还有物资交接、遗产工作交接、成绩公告以及总结会等。十四运的大幕完全落下后,我作为导演组骨干成员又要投入学校校庆筹备工作中。日后,当我回忆起十四运时,我一定会非常骄傲地说:“那是一场完美的盛会!于我而言,那是一次完美的经历!”
  (学生记者潘晨、宋欣旖、宁兴慧采访整理)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