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衍,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依托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致力于建筑气候学、建筑热工学与城市气候学方向的基础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建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近期,获第九届“‘中国梦·青年志’——寻找身边的陕西好青年创新创业好青年”荣誉称号。
谈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西安建大报:首先祝贺您获得“陕西好青年”荣誉称号,您觉得您这次获奖的原因有哪些? 刘衍:首先是“西冶”建筑学科具有非常肥沃的学术土壤,虽来校时间不长,但已被“西冶”建筑学人历史担当、西部栋梁的优良传统和品质深深感染。另外,“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与参数”团队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也给了我很大支持。
西安建大报: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结缘建筑热工学并开始目前的研究?
刘衍:我本科时期就读于相对基础的物理学科,主修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时,学校开设了“热学”课程,我对此十分感兴趣,因此有了向热工学专业考研的想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算难度再大,自己也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路径,获得感、成就感更足。我克服了一切困难,用半年时间自学了“传热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课,铆足了劲以420分取得了专业第一名。
之后我没有再停顿,一口气拿下了热工学方向博士学位,培养了基本的科研素养和理工科学生常见的逻辑思维能力。2016年,我来到建筑学院,有幸得到杨柳老师的指导。她对我的科研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给我指明了方向。得益于杨老师这位“引路人”,我的研究少走了很多弯路。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博士毕业之后虽然经历了研究方向的转变,但实际上我的方向一直是跟热工学有关的,从这个角度讲,研究方向是一直在细化、深入的过程之中的。
谈科研:坚持下去,铁树也能开花
西安建大报:您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的?又是如何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契合的呢?
刘衍:我所在的团队是建筑学院“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与参数”团队,我目前主要关注的是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参数,目标是解决行业内基础数据的瓶颈问题,为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作为建筑行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人民造好房子,让人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为我们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一份力量。
西安建大报:您是如何看待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及作用的?团队对您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刘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特别强调不同学科和研究方向之间的交叉融合。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国之间的博弈,这些全球的重大事件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代人类文明核心价值所在,人类文明的融合和发展是大势。所以,一个人势单力薄是成不了事的,须将自己植根于团队之中。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把这个角色扮演好了,这个团队才能好。我在团队中是年轻教师,主要以学习为主,积极参与,高效完成自己的本分工作。
来建大建筑学院之后,团队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团队中的前辈都是长期专注于一件事情,长期坚持做,才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让我明白了坚守的重要性。
西安建大报: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和心得吗?
刘衍:年轻的科研人员不要过早确定自己的方向,也许跟着团队的领路人走会更好,以下几点仅供参考:一是练好基本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二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三是要学会坚持,我经常对研究生说一句话:“坚持下去,铁树也能开花”,做科研的人往往需要独立思考、有执行力、长久地去做一件事情。
谈体会:认真踏实终会成功
西安建大报:您在本科、硕士、博士各阶段都有教授课程,对学生的期望都有哪些呢?
刘衍:我援引刊登于2021年第5期《世界建筑》上刘加平院士撰文中指出:“自1956年招收第一届建筑学本科专业至今,‘西冶’建筑学院(系)已培养出13000余名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在历届毕业学子中涌现出的业界翘楚们,俱皆重视地域建筑文化、强调适应性建筑技术的应用,保留着很深的‘梁氏’烙印。”业内对建大建筑学教育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基础扎实、功夫到家、朴素无华、持之以恒,这些不能丢,但同时我们满足追赶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需求,紧跟“高品质绿色宜居建设、建筑文化自信下的建筑创新、绿色低碳的城乡统筹发展”这一建筑业新时代的主旋律。
西安建大报:有哪些经验和体会与广大青年教师分享?
刘衍:我仅是个普通年轻教师,我认为对青年教师来说,博士毕业后三年是比较关键的,要抓住这个黄金阶段。要迅速转换角色,尽快融入新的团队中来。论文不在多在精,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解决实际问题。只要认真踏实地做,深入思考,持续在做,是金子总会发光。
(采访、整理:学生记者宋欣旖、宁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