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时。谈起“清明”,映入人们脑海的便是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让我更有感触的是南唐诗人冯延巳这句“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清明的雨终归与其他时节的雨不同,初春天气多变,一会晴一会阴让人琢磨不透,但清明的雨总是如此地及时,不似夏雨的暴虐,不似秋雨的萧瑟,夹杂着春天柔和的气息,似乎想要抚平人心中的伤痛,又似乎想要这抹伤痛持续得久一点。
站在故去亲友的墓前,怀着虔诚的心,向故去的亲人、友人表达思念之情。插一枝柳,献一束花,洒一碗酒,向他们诉说这一年的往事。一袭黑衣,三两行人,严肃而庄重,雨洋洋洒洒从空中落下,滴在扫墓人的伞上,雨滴顺着伞滚落在肩头上,抬起头的瞬间,这一刻,我们直面生死。
清明,一个矛盾的节日,它设立于初春,一年伊始之际,世界逐渐焕发新意,气温回暖,杨柳垂枝,繁花盛放,生机勃勃,我们在这个时节踏青赏景,寻找春迹,“生”不断在我们周围延续。但就是在这样充满“生”的氛围中,我们面对着死亡,踏着生机缅怀过去。
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很少谈及生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连生这件事情都没有搞清楚,又怎么可以谈死这件事情呢?所以在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中国,我们对生谈之又谈,探讨“生”的方式、价值,却对“死亡”讳莫如深、诸多忌讳。但也并非无从谈起,清明便给了我们一个可以直面生死的机会。
当我们谈及“死亡”,似乎总逃不过悲壮之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亡不免与国家、民族扯上关系。当然,我们敬佩这样的死亡,铭记无数为国家、民族牺牲的英雄。但大部分人的死亡都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是悄无声息的。而普通人所经历的最直接的死亡便是亲人的故去,朋友的离世,也许我们到现在从未经历过这一刻,但在未来,我们总会有面对亲友死亡的那一天。在那时,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们的死亡,又该如何去看待自己的死亡,这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也是清明节给予我们的生死教育。
清明的生死意义不是让我们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也不是我们在看到生机时便闭口不谈死亡,而是我们在面对死亡时可以更加明白生的可贵。生死在这一天交织,我想它的意义应该还在于延续,从生到死再到生形成一个连续的圆,生命在这个圆上不断逝去,不断新生,生生不息。
雨洗不去的思绪,人追不回的过往,在清明,反反复复,来来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