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毕业生在招聘会现场求职 学生记者岳欣怡/摄
近几年,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去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成为“慢就业”一族。2021年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一方面是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确实存在“慢就业”现象。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呢?近日,本报学生记者团就我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进行了调查。
“慢就业”知多少
“本科毕业了,但是现在还舍不得结束学生时代。”我校大四学生小余近期已经开始为考研“二战”做准备。今年没能成功“上岸”的她,对“轻轻松松做个高学历的学生”一直有执念。“读研继续做学生要比步入社会就业轻松太多,我还没准备好要怎样面对就业后会出现的困难……不考研,还能做什么呢?”
已经本科毕业三年的学生小胡,在毕业时没有主动就业的意愿,依靠家境的殷实追求着诗和远方,除了到世界各处游历,其他时间都惬意地“在家陪父母”。“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不找,不想工作就不工作,女儿快乐最重要。”小胡说,这是父母一直在给她灌输的想法。小胡在父母无条件的庇护下始终做着“长不大的孩子”,无法接受自己要进入社会面对压力的现实,一慢就是三年。
又是一年毕业季,“慢就业”再次成为新闻热点。调查结果显示,在我校受访学生中,对“慢就业”现象“有所了解”的占65.22%,“了解并有慢就业打算的”占6.52%。在回答“预期毕业时间与就业时间的大概间隔”一题时,选择“毕业后马上就业”的占44.07%;选择间隔一年、两年、三年的分别占25.42%、20.34%、3.39%;6.7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预期毕业时间与就业时间的大概间隔在“三年以上”。
事实上,“慢就业”在国外早已不是新兴事物,不少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选择过“gapyear”(间隔年),即不马上升学或就业,而是游历、参加志愿活动等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有研究表示,有过“gapyear”经历的学生往往更清楚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且会更有自信,在求职中较没有类似经历的学生更有优势。
当然,也有同学对“慢就业”持否定态度。大四学生小张已经在家乡参加了事业单位的考试,并对结果很有自信。“大学毕业,已经到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的时候了,有责任靠自己的努力工作回报家长。”小张在大三时就做好了要回家乡工作的打算,为了事业单位的考试,他做了十足的准备,他表示,不提前做准备,这次考试没通过,下次就要再等一年。对于“慢就业”,小张认为,“这在我身上根本不可能存在。大学毕业了竟然还要继续靠家长支援生活费,我是坚决不会做这种没有担当的事情。”
同为大四学生的小谷表示,自己从近期才开始计划找工作的事情,虽然不想加入“慢就业”一族,但似乎现实状况只能这样。“慢就业现在虽然算得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我很难接受自己的‘慢就业’。身边的同学都已经签约公司或考研上岸,一样是应届生,我却慢了太多,害怕自己现在的‘慢’以后演变成‘懒’。”
大学生缘何热衷“慢就业”
小谷向记者描述了自己参加招聘会前几天的准备情况: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几份简历模板,依照自己在百度上搜索到的“如何让简历出彩”“应届大学生求职简历范文”等内容匆匆做完了自己的简历。穿着临时向同学借来的正装,背诵了一段简短有力的自我介绍,就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求职面试。“曾经认为早早地做职业规划不过只是浮于形式,参加相关讲座也从来都是敷衍了事。现在看来,是自己太天真了。”
与小谷情况类似的学生不在少数,调查显示,66.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提前做好规划”是导致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为“个人能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工作用人单位门槛过高”“所学专业限制”“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等。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加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毕业季秋招、春招开始时,学生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规划,没有清晰的求职目标、求职方向,不清楚自己的就业需求,面对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的锐减、竞争压力的增大,会无所适从、丧失主动权。如果决策慢、行动缓,最终还将导致消极的‘慢就业’。”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屈老师表示。
与上述情况不同,同样选择“慢就业”的小冯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多次在学科竞赛中获奖,参与过很多学生工作,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面对企业单位向她抛来的橄榄枝,她不为所动。小冯表示,自己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认识与规划,现在的自己与所期待的样子还相差太远,“并不是害怕就业压力大而逃避,而是希望慎重对待未来的职业生涯,想把短暂的‘慢就业’过程当成提升自我、接近目标的缓冲期,选择自己喜欢且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近些年,社会的包容性和宽容程度越来越高,父母对孩子的个人意愿也更加理解和尊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前些年有较大改观,学生们没有过于强烈的通过就业获取经济收益的诉求,不急于去找工作帮家里分担经济压力或不想过朝九晚五的生活。因而,有部分家长允许孩子暂缓就业或试图继续“保护”孩子,不让其独立面对社会,部分学生因此缺失就业意愿和责任感,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之一。
莫让“慢就业”变成“懒就业”
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我校学生就业情况,本报学生记者就今年“春招”情况采访了多位招聘单位的负责人。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的招聘老师希望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不断实践,提高自己的本领,以免在找工作时因竞争压力大、单位要求高而徘徊。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招聘老师则建议大学生及早确定目标,尽早树立职业理想,“如果规划得当,能力又强,第一份工作的经历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慢就业”需要“快思考”,有计划、有目标地适当“慢”下来,将缓冲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抽出一段时间冷静思考后再迅速向就业“进军”,让“慢就业”成为积极的就业前奏,这种以退为进的方式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一味地“慢”下去。
因此,无论是被迫选择“慢”还是主动求“慢”,“慢”总要有个期限,要谨防“慢”成为“懒”的借口,避免“慢就业”变成消极就业。对此,屈老师建议,学生在大二、大三时就要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避免到大四参加招聘会、宣讲会时一时间内难以进入状态。他介绍,为促进毕业生积极就业,学校已为大三学生准备了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培训等,并不断强化生涯规划系列教育,让学生及早了解专业就业前景,清楚就业途径,提前明确个人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对于因就业形势严峻学生望而却步选择“慢就业”的情况,屈老师表示,我校正在不断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在秋招、春招时邀请企业进校招聘,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同时,我校“就业信息网”及“就业在线”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信息,学生可以在其中寻找、了解意向单位的信息等。
另外,家庭的价值观对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培养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家校配合协同发展的氛围同样重要。父母之爱应勇于放手,家长应引导孩子积极面对就业问题,及早帮助孩子“断奶”,让其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能够自立于世。学生自己也应该保持理性、摆正心态、担当责任,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积极创造社会价值。
对于眼前的安逸,不能不顾长远,对于遥远的未来,更不能一味等待。机会不等人,青春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慢就业”只是现实情况下的次要选择,大学毕业生还是应当积极就业,迈出象牙塔的舒适圈,走进社会的新征程。
本期策划:校报学生记者团
采访、调查:常泽华、张濛、李佳润、孙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