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
革命先驱秦邦宪:
愿生为中华人 死为中华魂

我校学子在秦邦宪学长铜像前练唱红歌(资料图)

  西安建大雁塔校区北院安仁园内,立有一座铜像。铜像人物是秦邦宪,苏州工业专门学校(1951年更名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科1925届校友。
  秦邦宪,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学生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曾任中共临时中央局书记和负责人,延安时期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我党新闻事业的奠基人。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
  1921年至1925年,秦邦宪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期间担任校学生会会长、苏州地区学生会会长,开始接触《新青年》《创造周刊》《觉悟》等进步报刊,并发表了很多抨击时弊的文章,积极组织爱国学生进行革命活动。
  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反帝风暴迅即卷到苏州。年仅18岁的秦邦宪正值肺病缠身,因吐血而卧病床上。5月31日,当中国共产党党员姜长林受恽代英、侯绍裘的派遣来苏州向他传达“五卅”惨案经过,他顿时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当即披衣下床,写了“我体殊弱,不能起立,唯一念及上海惨况,国之将亡,焉顾我身,宁愿生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魂”的豪言壮语,表现了气壮山河的爱国精神。
  1931年,博古24岁时,在上海任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这时党中央遭到破坏,在上海剩下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不足半数。这时党中央决定,周恩来赴中央苏区,王明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党中央与共产国际远东局商量,在上海成立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由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生、康生、陈云6人组成,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总负责。1931年10月10日,共产国际批准上述任命。博古担任这个职务是临危受命,服从分配,并且合规。延安整风时,博古说,他当时曾再三提出他不是中央委员,负责党中央的工作,不合组织原则。他还提出自己太年轻,不懂军事,又不熟悉国情,担此重任不合适。
  在《毛泽东年谱》中,有这样的记载:“10月21日,中央苏区中央局致电临时中央”,“望派一位政治局委员,最好是工人同志来主持中央政府工作”,“10月下旬,中共临时中央致电苏区中央局,提出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由毛泽东任主席”。这样,博古负总责的临时中央,将毛泽东安排到政府的最高岗位。
  说到红色刊物就不能不提到《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而这
  两报一社又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秦邦宪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解放日报》社社长和新华通讯社社长,在当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他把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36年,到达陕北的记者斯诺曾经在《西行漫记》等书中评价道:“在我所见到的中共领导人物中,博古是一位较为风度翩翩,妙趣横生的人物”,“他也是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
  秦邦宪精通俄文,曾翻译《苏联共产党历史简明教程》《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等经典著作。
  为纪念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科1925届校友,同时也为继承苏南工专精研细读、献身革命的校园传统,我校特于2001年在雁塔校区北院安仁园内立秦邦宪铜像以作纪念。
  (来源:《漫游中国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馆微信平台等)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