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宁兴慧
学弟学妹们,我是建筑1803班张嘉斐。看到你们怀着一腔热忱来到这里,兴奋却又有些迷茫地探寻着方向,我感到今日的你正是昨日的我。这里不妨从我的经历出发,聊聊大学学习的经验。
我是理科生,报考建筑学,最初是着迷于它的“枝繁叶茂”——首先,建筑学可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文理综合,可以延伸出各个方面的兴趣;其次,它和艺术与美关系很大,这是我一直向往但没有太多涉及的方面;毕竟,谁不想博学而浪漫、现代而优雅?
来校学习后,确实和想象中的建筑学不太一样,这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门槛很高。学建筑的核心是学设计,这些与我最初看到的它表面的枝繁叶茂没有太大关系。真正有意思而恼人的地方在于对人,对人情和生活状态的理解、把控。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那么必须同时具有感性视角和理性控制,需要在冷静客观和人的体验的敏锐真实之间控制语境。
学建筑后我也许更喜欢它了,或许是因为,其他学科学的是工具,建筑学学的是人。意识到这些,是在经历了几个对我影响重大的人和事之后的:大一时,美术课老师对我影响最大,他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我们要干什么,为什么干,为什么学。关于建筑学意义的思考,从此贯穿于我的设计和学习中,直到一年半后另一件事我才能初步回答——大二寒假申请Berkeley的暑校,我的申请Essay中只被要求回答这样一个问题:Whatdoyouthinkshouldbedonetoyourcity?我想,这个瞬间是我建筑学的入门。如果是之前的专业训练更像是空间和形式的游戏的话,那一刻我开始明白,我为什么做建筑——建筑的意义是使生活更美好。关于什么是人,什么是好,什么是更美好的生活等,这些价值观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清晰,我的建筑观也在随后开始确立。关于这些问题不同人的理解或许不同,但我认为对它们更清晰的理解是生活和学习中最基本的线索。
关于社团和学生组织的活动,我主要是在大一参加。社团方面全凭兴趣,大一加入了手绘、摄影、电影社,时间上很自由,活动不多,偶尔参加,不会影响学习,还可以和很多朋友熟识,在和学长学姐的交流中获得一些生活和学习的经验。学生会那边进了下设的食管会宣传部,认真做的话,在宣传部是能学到很多的,比如我就是在P了3次活动海报后PS软件入门了的。大二之后学业更紧了,社团活动就参加得少了,开始参加一些竞赛和专业相关活动。
关于学习,我觉得有自己的总体规划最好,毕竟出国、国内读研和直接就业的路是不太相同的,提前了解了,寒暑假和学期中也好做相应的准备,做很多事都会有个大方向。学弟学妹们如果还没想好,也可以先做好低年级的学习,给自己以后留下选择的可能。
接下来主要谈谈学习的具体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具体的阶段性学习重点是不同的,但都是开放与沉淀相结合的过程,都要有和自己的总体规划的匹配和各种关系的平衡。
大一专业课还不太多,最重要的是拓宽眼界,适应一种大学的、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在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和大学前自闭的学习模式最关键的不同是,要慢慢地和一些喜欢学习的同学成为学伴、形成一个良性的共同成长的圈子,这很重要,因为未来还有很长的历程,具备个人基础的专业能力后,建筑学的学习高度依赖合作学习和信息流通。
大二之后要更专注于设计,抓主线。在经历了很多措手不及之后我明白了,想要从容,就要及早建立自己的设计工作流并把控重要的时间节点,这样才能合理安排基础课的学习和其他各种事情。寒暑假有时跟学长学姐一起参加一些竞赛,经历完整的工作流,对自己设计能力的提升也很重要。
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关键是和老师的良性沟通,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一定的时间和工作量,需要形成一种惯常的推动,到设计关键节点如一草二草三草和设计周要更努力地做好。对于基础课,也就是大班上课,我一般都坐前排好好记笔记,一般没逃过课。总之,学到多少、学得怎样、充实与否自己都清楚,要为自己负责。
回看一下,我的学习主要是一个价值观、建筑观的形成和相关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交流、自律是我学习的关键词。学弟学妹们,今日的我即明日的你,若干年后,当你回看你的大学生活,你希望它是怎样的,你学习的关键词又会是什么?
最后,我想说,无论你的过往是怎样的,既然选择了这里,就放开胸襟,再度起航。冲浪吧少年,你的世界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