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当我拿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从未想过此后的大学生活会如此丰富多彩。从最初的焦虑、迷茫到爱上创新竞赛、科研,再到斩获各类学科竞赛、拿下各类奖学金、登上《人民日报》、直博西湖大学……一路走来,我始终带着一颗上进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在实践中努力向“优秀”靠近。
积淀:渐露光芒
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也面临着适应“阵痛期”,学分绩点仅有3.39。大一时,我加入了院会科技部,接触到了保研到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学校的学长学姐们。曾经的小伙伴们也在假期出国交流,同级的同学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大学四年我到底该如何度过?想成为理想的自己需要哪些品质和能力?拥有这些素养需要通过怎样的磨练来达到?一连串的内心追问让我明确了目标——保研。因此,我给自己树立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大二提升绩点;第二步,大三参加科技竞赛。
学习:砥志研思
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我坚持每天早上七点出现在教室的第一排开始一天的学习,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紧跟老师思路,抓住每一个知识点,课后做好知识总结,从原理上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并且我养成了一个学习习惯,即将所学内容从原理上理解消化吸收后再开始写作业,这样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起到检验作用。我还会充分利用周末的时间阅读相关经典教材和考研习题作为补充和深度学习。与此同时,我还会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和自己的思考记录在本子上,每周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多问、多思,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就在反复思索中豁然开朗。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完成了让他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提升,学年平均学分绩点达到4.21,从而迈出了保研之路坚实的第一步。
大三时,我加入老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通过实验室里的锻炼来提高自己的科研技能,同时也检验自己是否热爱和适合科研,从而帮助自己在未来作出更好的选择。
创新:锐意进取
就这样,我在紧密的专业课学习、科技竞赛、科研实验中前行。这对我的时间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年里,我一点前准时睡觉以保证白天的精力充沛,早上六点半起床赶往南阶自习,利用午休的时间完成课后作业。课程一结束,就赶往实验室,争分夺秒地进行实验,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回宿舍后浏览一些学术性公众号,了解学术前沿,总结思考今天的收获。我手边放着一个规划本,记录着自己每天需要完成的内容,学习或科研中遇到或想到的有趣想法。假期我也丝毫不敢停止运转,周末除了做实验我还会阅读文献、整理实验思路、钻研论文写作、阅读英文文献等。我利用寒假的时间组队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提前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比赛做好相应准备。高度的自律和执行力让我在这三者当中取得了很好的平衡,绩点稳步提升,英语竞赛、节能减排、美赛等学科竞赛均有斩获,担当“大创”项目的负责人,投稿一篇SCI论文,这些都在我的大学经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收获:不负韶华
功夫不负有心人。充 分准备让我获得了若干高校的面试机会,实验室里的锤炼让我对科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并且在心里深深地埋下了读博的想法。与其他传统名校比起来,我更倾心“为梦想而生”的西湖大学。这所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由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院士担任掌门人,群英荟萃,众多高精尖人才云集于此,建校初期只招收博士研究生。抱着尝试的心态我给西湖大学的老师发送了简历邮件,没想到竟然收到了老师的回复和认可,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于是我报名了西湖大学的预推免选拔,希望能够获得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在收到西湖大学的面试入围通知后,激动的心情只持续了一瞬间,因为只给了两天时间准备面试材料,并且要求用英文准备PPT。我将我的大学四年生活凝练到了这份PPT中,包含我的学术背景和科研计划,前期的积累和锻炼让我能够很流畅地用英语将这些展示出来。我的科研经历、竞赛获奖、博士阶段研究计划、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吸引了面试的老师们,面对“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等专家关于科学和伪科学的界定、什么是真理、为什么想读博、对水溶性有机物的认识等问题的提问,作为一名本科生,我凭借着自己阅读过的大量书籍文献,表达出了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的思考让专家组看到了我的科研潜力,最终成功拿到了西湖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预录取资格。
回望这一切,最想送给学弟学妹的一段话是:大学期间一定要多去尝试新东西,拒绝标签,尝试多种可能性,体验思维的碰撞;不要给自己设限,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拥有批判性思维。
做人生道路的奔跑者,做科研道路上的追光者,西湖大学是我全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