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隔离期的居家生活
◇张静(文学院)
  我一直是很敏感的,但对这件事却反应迟钝。大年二十九,我们一家三口还在老家,和家人围坐,吃一年一次的盛大的团圆饭。午饭临近结束,妹夫问我们是否还要去旅游,我才如梦初醒,意识到疫情很严重了。
  匆匆赶回西安,一路上车辆稀少,完全不似往年。习惯了车来车往的路况,车辆减少少了,让人不由得产生了恐慌情绪。先生在默默地开车,我在旁边也不知道说什么,拿出手机,取消了之前预定的去往广州、深圳的来回机票和宾馆。一路无言,不知道等着我们的会是什么。
  回到小区已是华灯初上。往常这个点,人们进进出出、来来往往,一派热闹景象。那天,门口只有两名保安,两千多住户的小区忽然没有人影,让人心里发慌。
  第二天如常采买、洒扫,但早已没了过年的兴致。我特地去取款机取了些现金,因为不知道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只能先备上。
  起初以为一两周就结束了,内心还有些浮躁,静不下心,总想出去。随着疫情的变化,小区开始禁止出入了,我这才有了长期隔离在家的心理准备。为了让居家的日子不那么枯燥、压抑,我们对家居环境做了一些改变。除了客厅、餐厅外,家里还有一处休闲区域,大概有十几平米。平日里那儿摆放着一台按摩椅、一樽鱼缸、一套音响和一些健身器材。我拿出一顶久置不用的小帐篷,支起来,作为我健身后的临时休息室。这样,我们就多了一个去处;我们又把阳台的花草整理了一遍,该修剪的修剪,该换土的换土。阳台上多绿植,只有一丛水仙含苞待放。我把原来放在洗手间的几盆风信子搬到阳台的小玻璃茶几上。我的阳台就成了一个飘着淡淡花香的阳光房了。平日放在客厅的瑜伽垫也被我移到阳台上。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或坐在垫子上,晒着太阳,看会儿书,或着什么也不做,仅仅沐浴在花香里。心闲气静时,总有灵感不期而至,它们在我的脑际蹦蹦跳跳,闹得我不得不拿起纸笔,写下一些文字。
  一家人待在家里,吃饭成了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事。不能外出用餐,吃得好坏全凭自己的厨艺。做饭久了,自然会有点烦。先生和儿子偶尔也做,但饭菜味道实在太过平平,让人提不起兴趣。为了减轻我做饭的压力,先生和儿子承包了做饭之外的全部家务。期间我听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疏导课,意识到自己也要调整心态,让居家的日子幸福起来。这次我又对厨房进行了整理,清除了一些总以为那天会用到,而实际上永远不会用到的东西,还添置了几件颜色和款式都悦目的厨具。那组原木色的刀具套装换成了乳白色的玫瑰陶瓷刀;原木色的菜板换成了淡粉色的;不锈钢色的热水壶换成了天蓝色、带着小熊图案的;还购买了一只薄荷绿的多功能锅。颜色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不可小觑。不但厨房看起来敞亮了许多,亮丽的色彩也使得人在其间做饭也变成了一种享受。
  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每天睡到自然醒了。西安的春天多晴好天气,楼下又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里每天鸟鸣不断。每天清晨总是醒在鸟鸣声里、醒在满目春光里。起床后,看过疫情报告,我会穿过厨房,来到北面的阳台。看到大门口顶着绵延的春寒巡逻的保安小哥、院子里忙碌着消毒的保洁员、来去匆匆送货的快递员,小区里一切都井井有条,于是安然回到厨房,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我知道,不是自己内心强大,有能力安之若素,而是无数的普通人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也不是对自己有信心,而是无数的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让我们安心;更不是自己经济条件好,所以衣食无忧,而是我们的头顶有祖国这棵大树,替我们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巨伞……
  每天,都会有很多条信息传递着各种消息。有感人肺腑的逆行者、有在疫情期间造假的、有配偶感染不离不弃的、也有因为一只口罩准备离婚的。一场疫情,暴露了灾难下的众生相。从别人的故事里观照自身,儿子懂事,先生体贴,又生活在盛世中国,真的很幸运。如一首诗里所写:“我们都曾经渴望爱情是一场盛宴,最后想要的是一家人的寻常晚饭。”在灾难面前,爱与陪伴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几十天的朝夕相处,不但没有心生厌倦,而且一家人的心贴得更近了。国家也一样。汶川地震时,温总理说‘多难兴邦’,我不是很理解。但这次,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在大灾面前政府的号召力、民族的凝聚力、万众的执行力。
  寒冬总会过去,中华民族有足够的智慧应付一切迎面而来的苦难。春天在大自然里,也在心里。现在,疫情已近收尾,让我们保持发芽的心情,一起期盼春的到来。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