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马长蕊 通讯员 陈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与地方抗击疫情号召,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服务疫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凝心聚智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部共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加平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与扩散让我们对城市建筑的防灾救灾体系建设有了更全面、更精准的反思、认知和警惕。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们国家的城市密度、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极高,一旦发生像新型冠状病毒这种传染病疫情时,如果没有完善的预警应急预案,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如果缺乏相应的预防应急举措,会加剧社会公众的心理恐慌,使得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城市建筑防灾救灾体系必须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新命题。
建筑学院副院长、陕西省村镇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段德罡教授撰文认为,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通过乡村教育实现乡村现代化的过程。此次疫情客观上给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被强制保养的机会,它在敦促我们进行各层面的反思,敦促我们校验各个系统的状态,寻找问题予以解决。应该借此机会实施村民教育,统一村庄思想、提高村民素质,学习知识技能、把握发展机会,推动乡村振兴关于实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实行农民思想观念意识现代化目标早日实现。
针对此次疫情对居家老人带来的影响和考验,公共管理学院李从容教授撰文指出,应实行“社区+社会”定点提供蔬菜,“互联网+药店”解决医药需求,做好居家老年人的疫情防控工作。文学院教师梁栋结合教学科研工作经历,撰写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行政管理及教学工作的法律分析与规范指引》,为疫情期间高校如何开展有关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项目攻关多项研究助力抗“疫”
省部共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怡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针对临时方舱医院大场馆空间、通风标准与传染病医院标准要求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采用两个精确描述人体几何特征的三维数值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模拟了典型温度分层条件的呼出飞沫的近距离散布,建议方舱医院应注重热分层控制,可优先通过提高新风量和在玻璃幕墙等冷壁面下方布置加热器等措施,抑制人员活动区域内的热分层现象,稀释人员所在区域的飞沫和飞沫核浓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安桂教授团队在建筑通风空调气流组织领域科研实力雄厚,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室内微生物污染综合控制技术集成、示范及应用效果综合评判”。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李安桂教授团队积极参与科技部“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与环境的关系及风险防控”专题的研究工作,重点围绕全时段空气病毒主动式及被动式消杀技术及装备、洁净空气发生和定向输送技术等内容进行技术攻关,提出了多种技术方案,编写了相关技术指南,为提高环境风险防控,降低感染,保障医护人员身体健康和工作环境提供了防控指南。
我校钢结构团队在郝际平教授的带领下,连夜奋战,仅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天水传染病医院建筑布局等初步设计。在该项目中,团队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借助BIM技术,在前期设计中,就将装配式建筑从规划、设计、工厂加工、安装、运营维护、拆除等整个生命周期全产业信息运营,进行了集成研究。经过升级改造后,天水传染病医院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34万平方米扩大至4.37万平方米,床位由原来的120张增加至300张,为门诊医技住院楼、门诊楼、传染科楼以及锅炉房,涵盖急诊科、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等七项设施用房等主要功能。
此外,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与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与乡村治理等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学校拟定了14项课题指南,依托高端智库——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面向全校科研人员启动了新型城镇化专项研究基金“新冠肺炎应急研究”专项课题的申报工作,积极就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及时服务政府决策和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