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7版
发布日期:
小结构承载大梦想




  “10、9、8、7、6、5、4、3、2、1,加载成功!恭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代表队……”随着主持人倒计时及宣布加载成功,我校参加“宝冶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两支队伍成功完成了加载测试,并最终双双获得了一等奖,也取得了我校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
  “我们两队制作的模型最终质量分别是210.7克、219克,最后要经过12千克、24千克和10千克的一、二、三级加载,也就是说最后模型累计要承受46千克的重量,加载时特别特别紧张,不过还好最后一切顺利。”
  “虽然是主场作战,但其实心理压力更大。还有其他109所高校的参赛队伍,而且很多高校实力都特别强。”
  “这次的比赛选题是‘山地输电塔模型设计与制作’,要求在16个小时以内设计模型并完成加载测试,赛题一共给出4个角度,4种工况,分别在模型制作前后通过抽签选出,因而就可能产生16种不同的加载方式,难度还是挺大的。”
  ……
  谈及这次参赛经历,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
  “‘输不了’电塔”和“九天”是我校参赛同学给自己队伍起的名字。今年6月,“九天队”队长史川川报名参加了这项被誉为“土木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的赛事。“刚开始报名参赛的人很多,到校内选拔赛时只剩下不到20人,因为参与备赛整个暑假都不能休息,中途有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很幸运,我们走到了最后。”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断优化模型,总共做了20多个吧”。“‘输不了’电塔队”队长袁海森说。
  对于队员贾硕和王兆波来说,这项比赛不仅仅考验脑力,还考验体力以及耐力。“像这根竹条,它的厚度是1.3毫米,我要把他刨到0.4毫米左右。做一个模型从头刨到尾大概需要13个小时。”
  700多瓶胶水,8000多根竹条,这是两队在备赛过程中平均消耗的材料数量。“这只是学院提供的,私下我们还买了许多。”说到这里,史川川和队友们相视一笑。
  让大家觉得最困难的还不是材料,而是赛题。“因为加载方式有很多不确定性。正式比赛前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制作45°的模型几乎就没有成功过,当时大家开玩笑说,这个现在不成功,比赛的时候倒是成一次,就可以出一本书了,叫《如何在一千次失败之后成功一次》。”史川川笑着说。
  “没有一个好的方案再怎么辛苦努力都是徒劳,但即使有一个好的方案,也只能说成功了一半,不通过辛勤的制作将模型的构想实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输不了’电塔队”指导教师惠宽堂说。
  “希望我们的成绩对下一届、乃至下下届我校参赛的同学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把这种奋勇争先、朝着梦想不断迈进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每个模型都能成为一个小的标杆,用智慧和汗水搭建梦想之塔。”袁海森说。
  (文/邓瑞泽)摄影:邓瑞泽、杨婷、刘瀚霖、宋欣旖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