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花开,骊歌唱响,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后你要去哪里?自愿奔赴边疆扎根基层,去乡村支教为孩子们带去希望的曙光,站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这是我校2019届毕业生的选择。他们的选择多种多样,但初心是相同的,那就是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扎根基层 绽放青春之花
“到祖国的边疆去,尽己所能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让青春无悔,这是我对自己的期许。”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化学与化工学院2019届研究生李凤英,就将奔赴西藏阿里,z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
“我知道学校有西部计划之后,就非常想去,我觉得在西藏广袤大地上,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李凤英说。
听到李凤英要去西藏工作,家里人起初是不同意的,担心她一个女孩走那么远,一人在外难以照顾好自己。李凤英与父母多次深入交谈,他们最终选择尊重并支持女儿的决定。她身边的好朋友们也选择支持李凤英,为她加油鼓劲,这些都更加坚定了她扎根西藏的决心。“最近我了解关于西藏阿里的信息越来越多,去的决心就越来越坚定,我想为西部的建设发展出一份力。”
像李凤英一样选择到西部边疆就业的同学还有很多。近年来,我校每年都有毕业生奔赴祖国边疆就业。他们满怀鸿鹄之志,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甘心扎根基层,用青春点燃最亮的光。
我校机电学院2018届毕业生高伟斌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工作已经一年了,是一名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
“困难很多,但是收获也很大。”高伟斌对刚到阿克苏时的印象非常深刻:“要过语言关、饮食关、跳蚤关等,每一关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勇气,这边的老乡们对我们也都很照顾,只要坚持,就能很快适应过来。”
“扎根边疆,奉献青春不只是一句口号,我们要在工作岗位上,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散发光和热,这就是我们的青春。”高伟斌希望即将奔赴边疆,扎根基层的学弟学妹们,勤于实践,勇敢追梦。
用心支教 播种爱与希望
“上大一时,学长们给我们讲学校支教团的感人事迹,当时就特别感动。”作为我校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孙立力和另外8名同学即将前往汉中市洋县,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
他们要去的马畅中学、马畅小学、龙亭中学、槐树关中学以及槐树关小学位于秦岭腹地的汉中市洋县,其中,马畅中学、马畅小学是我校首个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基地。洋县地处秦岭南麓,还存在着教师人员缺编、教师年龄偏大的情况。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每年选派优秀的毕业生到洋县开展支教,至今已经是第21届了。
“我一直想着能去贫困地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别人,因此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支教团。”孙立力说。
支教的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小学和初中,语文和英语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对于即将开始的支教生活,喜爱英语并已经取得了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的孙立力做好了准备。
“支教团的初心和使命是教书育人与扶贫。”孙立力谈起他加入的支教团,满脸自豪。“支教团也是青年学子书写青春、放飞梦想、展现自我价值,为西部崛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一个舞台。”他表示自己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用心支教,用爱支教,不负韶光。
本届支教团成员邝吉雅,她的家乡就在汉中。
“从小在这里长大,身边的伙伴们有因为各种原因辍学的,很多留守儿童的缺失关爱,心灵得不到抚慰,教育资源的贫瘠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非常匮乏。”邝吉雅谈到家乡充满感慨:“既然我幸运地上了大学,走了出来,就应该以己所学为家乡尽一份力,去帮助他们,回报社会和家人对我的关爱。”
邝吉雅从小就有当老师的梦想,认为老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教书育人,传播知识。在大二参加志愿者协会时,就去学校草堂校区附近的小学开展过支教活动。
“我记得有一次,给孩子们辅导作业的时候,一个小女孩一直拉着我的手,给我讲述她脑海里奇思妙想的故事,当时我就觉得无比幸福,因为我得到了一个孩子的喜爱和信任,这是一件让人幸福感爆棚的事情。”邝吉雅回忆起自己的支教经历,激动地说。
“支教团学长们无私奉献精神也一直鼓舞着我。”邝吉雅说:“我非常期待加入支教团,成为这份伟大事业中的一分子,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去播种爱与希望的种子。”
走出国门 助力“一带一路”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起点。我校师生主动担负起应有之责任,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建大足迹。
“建大的学生毕业之后去各地参加援建是光荣的传统,我现在去中东也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贡献中国力量,贡献建大力量,更希望未来世界各地的建设者中有更多建大人的影子。”正是抱着这样的初衷,资源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2019届毕业生李维乔,签约中建中东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培训后将前往阿联酋,成为一名工程师。
中建中东公司是中建在中东地区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李维乔目前被分配在基础设施事业部,将从事项目现场工程技术及安全管理工作,这很契合他的专业特长。
“能力和条件允许的话,我会考虑长期待在那里的。”对于李维乔的选择,他的父母非常支持,因为他们理解儿子,去奋斗属于他的青春。
近年来,我校利用学科优势,积极为“一带一路”沿线工程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厄瓜多尔“第一工程”——科卡科多·辛克雷电站曾在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的见证下宣告竣工发电,这是中国水电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EPC总承包项目。我校建科学院李安桂教授科研团队很好地解决了水电站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设备稳定运行和安全保障问题,使得“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上国际舞台。我校土木学院宋战平教授团队在阿富汗连接巴米扬省、萨曼甘省的交通要道——达拉苏夫至亚考朗道路项目中,以及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等地质复杂、环境脆弱环境下隧道加固等方面,也都贡献着建大智慧。
师者的行动是一面旗帜,这种责任和担当在建大学子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和李维乔一样,选择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的2019届毕业生还有8名同学。建科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2019届毕业生黄自洲,签约中建八局海外事业部,将参与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的工程建设。“我所在的部门是机电部门,主要参与建筑电气设计以及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工作。”
“我觉得自己很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想要到艰巨的地方去,越远越好’。”黄自洲这样评价自己就业的选择。“这是一次个人精神意识的不断重塑升华的历程,也契合了国家发展战略,我很庆幸能有这样的机会。”
“发扬‘四实’校风,提高技术水平,尊重文化信仰,维护中国工程师形象,塑造我国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大国形象。”这是黄自洲对自己的希望。
(文/黄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