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具有百余年办学历程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既是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发展的受益者。并校60余载的风雨征程,扎根西部、立志图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国难当头、民族危难之际,学校四个母体院校为民族救亡而培养栋梁之材。并校之初,先辈们肩负祖国赋予的使命,远离故土汇聚到祖国大西北,在古城西安艰苦创业。在“工业要以钢为纲”的火红年代,学校献身祖国的冶金工业。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立足行业,投身西部大开发,为我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作为高校办学主体,高校教师普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动态,具备积极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国家的高端智库和精英人才。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任务,而且担负着为祖国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广大教师要围绕“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新要求,满怀教书育人、启智求真的教育理想,保持学生为本、诲人不倦的育人情怀,彰显修身立德、弘文励志的师表风范。
什么是“四有”好老师
2014年9月10日,在我国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慰问和看望老师同学,勉励大家要做“四有”好老师。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我们确立了做好老师的标准。
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作为百年大计之本,教师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灵魂。广大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而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让每一名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陈绍蕃先生是我校一位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其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钢结构和教育事业,是我国钢结构领域的奠基者。先生受科技报国进步思想的影响,解放前夕在举家迁往台湾之际,毅然留下来参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定期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20世纪80年代如愿入党,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信念始终如一。先生是我国首部以至目前钢结构规范的主要起草人;他撰写了我国钢结构领域首部研究生教材《钢结构设计原理》,入选国家“百部研究生优秀教材”;编写的本科生教材一直是国内高校钢结构课程的首选教材。直至98岁高龄每年都还有论文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离世前先生长期卧床养病,但他对专业问题的思考却从未停止,精神状态好的时候,他就左手拿着放大镜,右手执笔,看看文献,改改论文。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先生坚持学习,撰写心得和对钢结构学科的建议。陈先生常说:“我这一辈子,只是做了一些踏踏实实的工作,欣慰的是,我的路走对了,我这一生,无怨无悔。”
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传授知识和方法、规划事业和人生、启迪智慧和思维的过程。大学时代,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成熟和稳定的时期,正确地引导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深远,正如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师,必然会教育出一批品德端正的学生一样,道德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潘鼎坤教授是我校理学院一名退休教授,讲了一辈子数学。退休后每年都会走上讲台,为学生做辅导报告。他讲的“我爱微积分,它真的很酷”等报告在学生中广受好评。2017年,时年93岁的老教授再次开讲,这次他讲的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的对称美”,他带着大家走进了古诗词的平平仄仄,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讲课最后,振臂高呼“唐诗万岁,宋词万岁”,现场师生无不动容。老先生授课的视频经网络传播后,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潘教授也成为网红教授。2018年大年初二,潘教授登上了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向全国观众讲授诗词与数学的联系,他婉拒了主持人撒贝宁为他提供凳子坐下来的建议,他说,我们当老师的,什么时候坐着讲过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再次强调了做道德情操高尚教师的重要性。
好老师要有扎实知识。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自己也要勤勉学习、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
我校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低能耗建筑设计大师刘加平院士本科学物理出身,他将专业基础与我校的学科特色紧密结合,开创了我国建筑物理领域研究应用的新高度。20世纪90年代,刘加平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开始对黄土高原传统窑洞民居建筑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态势进行深入的调研与思考。刘加平院士汲取了千百年来的传统居住生态经验,融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最经济的办法和绿色、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陕北延安为“枣园”量身定制了一个绿色的、可呼吸、自体循环、自给自足的新型窑洞。示范点的建成,很快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运用,呈现出了燎原之势。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教授们曾这样说道:“从新型窑洞的建成,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现代建筑已开始寻找到其文化与地理的根系。”从黄土高原的窑洞改造到雪域高原太阳能采暖方案的制定,从长江上游云南彝族生土民居设计到地震灾区生态家园重建,刘加平院士的足迹穿越了祖国西部,他用行动让人们看到 了一个科学家不忘 初心、为改善西部地区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而贡献才智、努力实践的平民意识和家国情怀。2018年初,以刘加平院士为主要负责人的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团队成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要钻研业务,更新知识体系,明确所讲授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研究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追溯课程前沿知识,精心做好教学设计,认真撰写教案讲稿等,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教书育人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教师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就会被时代淘汰。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站位高远,不仅要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更要加强研究学科领域的前沿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
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孔子曰,仁者,爱人也。教师只有真心诚意地去爱每一名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必须心怀理想,付诸爱心。崇高的师德,源于教师心中的大爱。仁爱之心,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挑战。作为教师,对教书育人职业的热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育人过程中要以爱生如子的心态,爱护、尊重、宽容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仁爱之心,就是要用真善美的心灵去感化学生,用崇高的理想情怀去引导学生。我校原机械系田维铎教授一生爱生如子,甚至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也是关爱有加。我校建机1974级校友、哈尔滨工业大学陆念力教授曾是田老师带过的一名学生,40年前,陆念力毕业后到广西参加工作。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后,田老师为了鼓励他报考,专程从西安到广西柳州的建筑工地,在工棚里与学生同吃同住,鼓励他一定要继续读书。回到学校以后,田维铎给陆念力邮资料、批作业,寄回考卷。在老师的声声叮咛下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陆念力读研、读博后留校任教,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回忆起与恩师交往的点点滴滴,陆念力表示,做一名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是恩师给予我的最基础的训练和影响,母校老师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有仁爱之心,就要求我们以更加贴近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用心用情地教书育人。与学生接触中既要有润物无声的悉心教诲,也要有坦诚直言的严格要求,通过日常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工作中牢记党和国家的殷殷嘱托,立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立足培养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集体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的需求,坚守师德师魂,扎根教育事业,潜心立德树人,让高尚的师德在一代又一代教师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重任在肩:国家的期待、民族的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推进,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担当,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我们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要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
在今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高等教育就越发凸显出强大的作用,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需求也更加迫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才能为民族振兴、国家繁荣积蓄力量,不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纵观中外,凡是取得过辉煌成就的民族,无一例外都是高度重视教育质量和后备人才培养的。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国家和人民赋予重托,希望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用教育梦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如何践行“四有”好老师
前段时间,学校教务处发出了《做“四有”好老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倡议书,倡导广大教师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做“四有”好老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全校上下得到了积极的响应。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也已下发了实施方案,将2019年确定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年”,通过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体制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在学校,教师是大家的第一身份,教书育人工作是第一位的,而上好课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位老师都要在道德、学术、技术、艺术、仁爱之心上提高育人水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度政治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谋划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和“六个下功夫”,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新时代立足本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和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和活动实践,把理论自信传递给学生,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是用高品质课堂赢得学生。所有的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回归课堂、敬畏课堂、珍惜课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从前期备课、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实习、测试考察等各环节,发挥好课堂的育人功能,提升课堂的育人效果,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是用高尚师德感染学生。时刻谨记自己是人民教师,高标准严要求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无论课内课外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治学严谨,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尊敬,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努力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
四是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教师要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贴近校园,及时回应学生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困惑和关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以情感人、以德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是用贴心的服务关爱学生。来到学校,学校就是学生们的家。作为家长,我们要给学生营造温暖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气氛。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需要广大教职工共同关注、共同呵护,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对学校和老师产生情感,让他们愿意与老师沟通,真心和老师做朋友。在成长的过程中,用行动激扬青春梦,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希望全体教工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担当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教育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牢成长成才的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我校早日实现“创一流,争百强”目标贡献才智!
(本文为作者在我校第24期教职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报告,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