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生命间隙的扪心自问
——读《病隙碎笔》有感

  ◇李争(土木学院)“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题记
  这些自问的问题有答案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史铁生花费了自己的一生。
  初识史铁生是他那篇著名的散文《秋天的怀念》,里面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和一个要“好好儿活”的儿子,文章娓娓道来,感人至深。接着是散文《我与地坛》,小说《务虚笔记》和后来的《病隙碎笔》。
  王又平先生曾说:史铁生不是通过作品来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我自己沉思良久,然后在大脑里一篇篇回顾,发觉史铁生成为我们混乱精神世界灯塔的可能性。他能够引导一艘艘船出现在通往彼岸的路上。
  欲要了解此书,必先要了解一下作者惨淡的生病史。20世纪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铁生也不例外,他自愿前往延安一带插队劳作。1969年4月,他因腰腿病返京治疗,6月回村。1971年9月,他的腰疼加重,于是再次回京治疗。1972年1月,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半治疗结束后开始轮椅生涯。1981年因肾病回家疗养,并从事写作。1998年确诊为尿毒症,隔日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突发脑溢血病逝,自此他悲剧又灿烂的一生随着疾病结束。他曾言: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一生就像是住在病袋子一般,偶尔出来透透气,看看风景。但在这透气的间隙也仍带着身体的疼痛。
  这本书的名字叫《病隙碎笔》,也就是患病间隙零碎的笔记。但这并不是一般的笔记,而是一部充满全部生命体验的心灵之书。写作此书时,正是史铁生身患尿毒症,靠每周3次的透析维持生命的间隙。他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个体生命中所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惑和永恒的人生主题。譬如:命运、信仰、疾病、死亡、灵魂、自我、残疾,向上的心态、美丽的爱情……史铁生明白生命是一场不可挽回的“人间戏剧”,因此他必须付出生命中所有的激情与能量去唤醒灵魂深处真实的自己。所以,在他突然瘫痪之后,眼前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即务虚——不是成为一个专业作家的书写。
  于是写作就成了他的命运。“自从坐上轮椅的那一刻,他的命运就只能是写作。”当一个人的一生被固定于某件物品之上,他的内心毫无疑问是悲哀的,而更为悲哀的是,敏感的史铁生发觉了命运的荒诞与残酷。《秋天的怀念》中讲他刚瘫痪不久,脾气暴怒无常,经常摔东西以求发泄。待到写这本书的时候,时间已经在他身上过去了20多年。在这漫长的折磨与等待中,我们看到了史铁生已经认同了自己的命运,即扮演好那部人间戏剧中不可更改的角色。会有人说这是一种妥协吗?英雄迟暮,那为何不早早了结自己不幸的一生?不,通读此书我们可知,史铁生对自己的命运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认同,而是在无法更改这出悲剧时更好地建立起属于自我的意义。于是,他开始仰望、眺望、希望。
  先哲有言:科学需要证明,而信仰不需要。他说命运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谛。那是谁给予你希望的本钱?当科学用尽全部机巧却仍不能让他重获自由,那为什么不能转向“神”?向“神”祈祷。可是命运却不受贿,于是一切将暂缓商议。但“灵魂独对‘神’的倾诉,忏悔与讨教时,在思之所极的空茫处,为自己选择一种正义,树立一份信心。这选择与树立的发生,便可视为神的显现。”他的神灵终归出现,而这选择与树立正是由于残损的自己。
  当然,这本书最为强调的还是残疾和爱情这两种对立与统一的消息。他说,我想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残疾,是属物的,是现实;而爱情是属实的,是幻想。他在第二部分讲到他生性顽愚,“粗鲁若嫌不足,愚顽是一定不折不扣的。”所以,这样的强调是恰当的。当上帝造人时,选择将灵魂放入肉体,我们的残疾与爱情就已然开始。灵魂想出窍,肉体却将其紧紧缚住。在这种冲突与缓和中,史铁生的命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生命的间隙里,使自己无意义的生命获得了某种永恒的意义。
  坐在轮椅上,他被迫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而后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与所在的世界进行某种静观的审视。我们不知道当初他选择活下来需要多大的勇气与信念。但一个人活着,并且要“好好儿活”下去,我想我们可以从《病隙碎笔》中找到更多的智慧。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