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一本穿越改革长廊的日记
◇郝婧姝(环境学院2017级)
  翻开这本已泛黄的日记,我用指腹轻轻地拂过上面那些遒劲有力的字迹,这不是奇珍异宝,却让我视若珍宝,这是一本简单朴实的日记,却书写着三代人青春的记忆。每当我静心阅读时,闭上眼,任由时光穿梭,它牵着我的手,带我踏上了改革开放的重温之路……
  “1978年1月1日,星期日,雪。今天是新一年元旦,给家里组装了新电视,邻居都搬着板凳来看……”祖父是那时少有的大学生,他出生于1938年,写下这段话时已是不惑之年。他经历了祖国最艰难坎坷的时期。此时的他在一家军工厂当工程师,每天早晨挟着祖母手缝的公文包,穿着合身的灰色中山装,站在路口的汽车站等着厂里来接的大巴车。这大巴车走得真慢啊,他打开公文包,拿出刚刚花了三分钱买来的《人民日报》,仔细阅读上面的内容,偶尔也抬头听听同事们聊天。晨曦中,大巴车吱吱呀呀地驶向工厂,祖父合上报纸,小心翼翼地把它藏到公文包的最下面,可不能让祖母看到了,他闭上眼睛想着祖母常说的那句“咱家六口人吃都吃不饱,哪有闲钱来买报纸,不能总是向邻居借粮吧……”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想想也是这个理,温饱不正这个时代永恒的话题吗?等到晚上回了家,吃上一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苞谷粥。祖父走进书房,透过玻璃窗,看着卧室里已经熟睡的孩子们和正在缝补衣裳的祖母,他的眼里露出了温柔的目光,打开日记本,他写下“一家人吃饱穿暖才是真正的幸福”。
  “1988年8月23日,星期二,晴。今天要送小儿子去火车站,可下午又要赶去机场,时间刚好冲突了,希望他照顾好自己,要有大学生的样子,成熟一点……”祖父的小儿子正是我的父亲,那一年他19岁,考上了大学,同时祖父负责的科研项目也得到了政府支持,马上要外派到美国交流一年。这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情,祖母早早便做好了一件呢子大衣,配着那件考究的黑色西装,一并装进了牛皮行李箱。在祖父和父亲临行的前一天,邻居们张罗了一大桌子的饭菜,全家人又到照相馆花了十元拍了张全家福,这张黑白的全家福现在就夹在日记本的扉页,它述说着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平凡家庭的生活变化。这个由六个人构建起来的小家,慢慢不再为解决温饱而困扰,开始接触崭新的世界。
  “1992年7月15日,星期三,多云。小儿子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了,我找了好几家百货公司才买到他一直想要的索尼录音机……”那一年流行音乐刚刚兴起,学成归来的父亲当然不甘落后追逐时尚,蛤蟆镜、喇叭裤、飞机头,穿着宽大的牛仔外套,俨然一副电影明星打扮。这一年家里发生了太多好事——新添了一个男孩儿,又搬进了分配的新房子,还买了一台彩电,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祖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祖父要少给小孩子吃糖,而他只是微微笑着,把这些生活的点滴收纳在这本沉甸甸的日记之中,他写道:“我哪敢想啊,有一天能住到这样宽敞的房子,能给我的小孙子买到甜甜的糖果。”是啊!哪敢想呢?哪敢啊……
  “2008年8月8日,星期五,晴。一大早几个儿子都开着车回来了,说是奥运会的开幕式一定要全家一起看,小孙女花了一早上的时间教我怎么摆弄智能手机……”那一年我10岁,和每一个出生于新时代的孩子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网络时代的快捷让人无法相信,各种高科技的发明让人应接不暇,中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世界。
  长在阳光下,沐浴春风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发自肺腑的庆幸之声,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家国情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四十年前的中国,以一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斩钉截铁的勇气,谱写出一曲改革开放的伟大史诗。如今的中国,仍行进在通往未来的路上,勇敢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回望历史,我们不忘初心;面向未来,我们芳华正好。未来已来,路在脚下!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