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讲的书名叫《有我,你别怕》。主要从三个问题展开我的讲述:1、为什么选择这本书?2、这本书讲述了什么内容?3、讲述这本书的想要提倡些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其实是因为前段时间一个引发强烈关注的电影——《找到你》。
电影里,主要演绎了三位妈妈。
全职妈妈朱敏为了孩子放弃了事业,却在离婚时被说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甚至产后抑郁去看心理医生的记录也被当做证据与把柄;底层妈妈孙芳为了孩子可以捡吃别人吃剩的饭、放弃器官,甚至出卖身体,她曾忍受家暴,千方百计地抗争孩子的疾病,从事最卑微的职业,却最终战胜不了贫穷;白领妈妈李捷经济优越,本是最能给予孩子幸福的人,人们却说她不配做母亲。如果你努力工作,人们会说你不顾家;如果你全心照顾孩子,人们又会说这是你应该做的。
你必须在陪伴孩子的同时还能赚钱,还要拥有巨额存款来应对疾病和困难,否则人们就会说你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三位母亲热爱孩子,无私奉献,可没有任何一个人得到世人的肯定,反而是颠沛流离,凄惨到让人心疼。
后来,有网友在影评里说,许多镜头,都是说这三位妈妈一个在疯狂的争孩子,一个在疯狂的救孩子,一个在疯狂的找孩子,唯独没有父亲这个角色在一旁给予她们安慰与帮助。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多么希望,能有人,以爱的名义,以当初走入婚姻殿堂的承诺,在她们身边,说一声:“有我,你别怕”。
“有我,你别怕”,正是那本难忘的书名。这就是第二个问题,这本书讲述了什么内容?
记得那是2010年,去西安美术馆看一场马克·吕布的摄影回顾展,第一次见到了那本书。那时才知道,那个曾多次受周恩来总理之邀来到中国、跨越50年记录中国、成为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纪实摄影大师之一的法国摄影家,竟有着一位先天智障的女儿。
那本书,就是他的妻子谢纳,写下的讲述他们和女儿之间的故事。书中用了一种流水式的诚实语言,穿插着马克的摄影记录,展示了一位母亲生下一个智障的孩子后,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如何战胜心结,战胜命运的种种不堪,敞开心扉接纳孩子,并且把种种困境,当做“生活加诸我的使命”,最终,传达了他们对孩子无私的爱。
那是一本很薄的册子,用了很轻淡的讲述。但我在对比,是什么,让同样身为母亲的谢纳,有着不同于我们中国那三位母亲的从容豁达和坚定力量。
做过马克·吕布的助手、被评价为“拍谁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的国内著名摄影师肖全,说起他的恩师时曾说:中国很多事情,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那么在这本书里,马克的妻子,把他们和女儿的很多事情,也没有瞒过所有关注他的读者的眼睛。而对于妻子的付出和女儿的成长,也没有瞒过马克的眼睛。
你能感受到,书中每一张插图里,镜头背后,一定有着一位父亲的身影。
正是那些文字和照片的娓娓细节,勾勒出一个父亲如何在一个母亲身后,支撑着她,如何在生活的厄运中,走出哀伤的阴霾,如何让生命在沉重中,穿行出轻盈的姿态。
妻子谢纳最终在书中对女儿写道:克莱芒丝,从今天起,我可以对你说出童话故事的结尾……无论日子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无论是惊心动魄还是安然无恙,我也能对你说:“有我,你别怕。”
但你同时也能感受到,有一位丈夫,也在身后对着他的妻子和女儿说,“有我,你别怕”。尽管,那时候他也年龄已高。但这种精神上相互扶持的力量,是多么至关重要。
因此,讲述这本书,想要提倡的就是,作为母亲,我们时刻让自己保持任何时候都有力量对孩子说出那一句“有我,你别怕。”都说为母则强,是的,这也许是一个母亲对自我天职的最完美诠释。但我们也希望,可以有人在我们身后,坚定地给予我们轻轻的一句:有我,你别怕。
常常地,作为母亲的女性们,她们明知生活艰难,也仍然咬牙前行,以德报怨,奉献着温柔、关怀和大爱。什么时候,她们可以不再那地孤军奋战,不再独自面临那么多困境,不再有满屏的“丧偶式育儿”……
但愿,我们的女性角色和母爱付出,也同样,能在生命破缺的时刻,被这个世界和她们的马克们温柔以待。
(本文为机关党委“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系列活动之“我是讲书人”二等奖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