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年头,硬是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修红旗渠所挖砌的1696.19万立方米土石垒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将哈尔滨和广州连接起来。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的生产生活条件。林州人民亲切地称红旗渠为“生命渠”“幸福渠”。20世纪70年代,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红旗渠精神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的。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因此在实现我们建大梦的壮丽征程上,我们也需要靠红旗渠精神来团结奋斗、激发创造活力。
作为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免疫力,筑起有效抗腐拒变的思想长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林县人民筚路蓝缕、以苦为乐,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投身于红旗渠的建设中,创造了人间奇迹。因此,红旗渠精神是我校在实现综合实力进入国内高校百强之列和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这一奋斗目标过程中,用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的生动教材,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防腐剂和清醒剂。
作为学校教师,要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红旗渠精神体现了林县人民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崇高价值追求和高尚道德品质。广大教师更要学习红旗渠精神,无私奉献、齐心协力、埋头苦干,敢于大胆创新实践,创新工作方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大学生,要弘扬红旗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客观实际所决定的极为需要的精神旗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是红旗渠精神的内在灵魂,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红旗渠”精神薪火相传,让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人的不懈奋斗中变为现实。
红旗渠精神是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形成的,从根本上说,红旗渠精神就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象征,是一种勇于把思想和行动全部置于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检验之下的奋发进取精神。其从“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走来,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得到弘扬光大,必将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得以丰富和发展。坚守红旗渠精神,既是一名建大人奋发有为、不懈进取的行为准则,更是传承和发扬“四实”校风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