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丹
我本科在贾平凹先生的故乡商洛读书,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先生的仰慕,曾专门去了平凹故里——棣花古镇,亲眼看了文学大师从小生活过的地方。读研究生到了西安,在文学院攻读硕士,得知贾平凹先生曾担任文学院院长,为学校的人文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也得知了这所学校里,有一座著名的先生的“钟鼓楼”——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而我,则有幸成了这里的一位讲解员和研究生助管。
场馆坐落在学校南院,是一座瓦灰色的两层独立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一楼为序言厅和临时展厅,12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常年不间断举行各类文学艺术领域的展览。
由于中文专业的缘故,起初吸引我的是艺术馆二楼的贾平凹文学成就展。诸多丰富详实的图片、作品、影像、实物等都如实地展示和描述了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生命历程和文学成就。
2016年9月,我初到艺术馆,正值艺术馆建馆十周年,场馆举办贾平凹文学对话录新书发布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建馆十周年纪念活动,贾平凹先生、各界文学评论家、艺术家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在会场上,我也幸运地见到了这座场馆的设计师——原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刘教授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让我对这座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平时讲解练习中,我也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重新开始系统地阅读贾平凹老师的作品,从长篇小说到中短篇,从散文到诗歌,从评论文章到人物传记,媒体有什么关于贾老师的报道,都会主动上网搜索,希望有更多的信息可以和参观者交流分享。讲解也是一种分享,一种交流。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参观者中有刚刚入学的建大新生,也有阔别多年的建大校友;有朝气蓬勃的中小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国内忠实的文学爱好者,也有仰慕贾平凹先生的外国友人……每次的讲解过程中,参观者不时发出的赞叹,也是我的快乐。
去年办学120年并校60周年校庆期间,第三届教职工摄影展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举办。摄影展展出了教职工摄影作品108幅,摄影作品记录了学校发展的点点滴滴。来自世界各地的广大校友返校为母校甲子华诞祝福,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作为校友返校参观场馆之一,我当时负责校庆期间的讲解接待工作。久别重逢的校友们在一幅幅温暖而又有情怀摄影作品前,或惊叹、或回味、或沉思……被这样的气氛感染着,我也不断地汲取着力量与感动,不禁生出一种对于“建大学子”这一身份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我想,不仅仅是我,在这样的坏境氛围之下,每一个人都会被感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精心策划的每一场展览、每一次主题活动都是一场文学艺术的盛宴,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每一位艺术家,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是一段故事。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作为高校博物馆,是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精品工程,不仅仅是贾平凹文学作品的陈列,更是传播知识、德育和美育的场所,如今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更是发挥着文化宣教和育人的功能。同时,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作为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场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工作。
今年4月,我带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义务宣教小分队走进我的母校——临潼区交口初级中学,开展大学文化场馆进校园义务宣教捐赠图书活动,为学弟学妹们宣传大学文化,宣传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和贾平凹文学艺术成就。
中学母校表示,此次公益活动在学生们心中播撒了一粒希望的种子,我想这应该就是大学博物馆和文化场馆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走进艺术馆是我硕士阶段意外的幸运,也是缘分使然。在担任艺术馆研究生助管期间,我参与了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韩鲁华老师主编的《贾平凹研究论丛》,有幸跟随老师一起去拜访了贾平凹先生。第一次谋面既兴奋又激动,先生平和又谦逊,给我们端茶倒水、签书送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不禁敬佩和感慨,我与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之缘,也是与先生之缘,他的足迹,伴随我求学生涯的每一个阶段。
一年多的时间,我在这座文化场馆,一点点被滋润,慢慢地丰富着、充实着、进步着……场馆育人,我也是其中之一。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一定会进一步成长,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有内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