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房子的“初心”

◇祁嘉华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佛教的名句,意思是只有坚守最初的信念,才能功德圆满。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背离本意的事情,令人倍感初心的重要。比如,房子本来就是用来居住的,居住自然就是人们建造房子的“初心”,然而,在房子成为驱动经济工具的社会背景下,房子成为了可以炒作的商品,居住功能反而退而求其次。
  近些年,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16年房地产自身的增加值占到GDP的6.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加上了与地产相关的产业后推算,房地产至少要占到中国经济的23.73%。由此不难看出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但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组数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所的专家统计,2015年全国商品住房过剩约21亿平方米,其中现房过剩约1亿平方米,期房过剩约19.9亿平方米,加之上年的过剩额,全国总库存约39.96亿平方米。
  超过了居住需求是造成房子过剩的根本原因,出现了大量不是用于“住”而是用于“炒”的房子。这种情况改变了房子的性质,使原本用于居住的房子变成了一种金融产品或投机的商品。
  “居者有其屋”是中国的建筑传统,也是深入人心的公理。不管是出于采光、保温需要演化出的风水意识,还是以辈分、职业和性别差异为标志的伦理色彩,都贯穿着为人们安居乐业提供保障、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基础的良苦用心。不管是以宫殿为代表的官邸,还是以合院为代表的民居;不管是以山水为代表的园林,还是以殿堂为代表的寺院,都以凸显使用功能,满足使用需要作为基本宗旨。不少建筑不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还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
  首先,这些房子都具有鲜明的自然属性。传统建筑理念认为,大自然是一切生命现象的母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基于这种认识,传统建造活动在取材、造型、朝向等方面处处要顺应自然,讲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建造出来的房子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保持着原生态的物理属性,同时,也从大自然中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所以在民间深入人心的根本。
  其次,这些房子的人文属性也很明显。建筑是给人住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诉求,这就使得古人在建造人居环境过程中除了要因自然而异,也要做到因人而异。于是,同是城市,不同地区的城市要有不同的面貌;同是院落,也要根据居住者的不同身份和家境情况,形成不同的规格,分出不同区域;同是房子,也要根据功能的不同而不同,出现了官邸的庄重、园林的优美、民居的亲和、寺院的超然等等风格。
  再次,这些房子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人生中的大多数时间要在房子里度过,房子肯定会对居住者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多阴则蹶,多阳则萎”的总结,指出了房子的高低宽窄对身体和情绪的影响。纵观前人留下的那些老房子,所以能在高低错落中体现出或阴柔或阳刚的美学效果和代代相承的历史感,少不了精益求精的选材和工艺,更少不了对阴阳平衡理念的贯彻与遵循。
  比较起来,效益至上的建造则不太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而是在尽量扩大容积率上下功夫,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建筑,外观可能是漂亮的,成本可能是低廉的,效益可能是可观的,但是,居住者的生活方便和安全水平往往也是打折的。效益至上的建造大多走的是商品化、工业化的路子,也不太考虑地域差异,于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雷同化,不仅出现了千楼一面,也使得城市面貌大同小异。效益至上的建造更不太考虑对健康的影响,而是努力地将住房往高处发展,面积也要努力地往大处扩张。殊不知,整日处在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环境中,不仅会使人在视觉上感到疲劳,精神上也会产生压抑——“累”成为当下城里人的口头禅,应该与此有一定关系。
  回归房子的居住本源,就是要回归房子的自然、人文和健康属性,使房子更好地为人服务。在经济至上的社会环境下,地产界确实有过“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设计上的“复制抄袭”,容积率上的“接近饱和”,选材用料上的投机取巧……使不少房子在内在质量和美学水平都在缩水。随着居住知识的丰富和眼界的开阔,人们对这些“缩水”的房子会越来越不能容忍。这可能也是造成目前房产库存积压的一种原因吧。
  新世纪前后的城市化催生了海量的房子,但是,既没有出现经典之作,也没有出现引起世界建筑界关注的影响。反之,过量建设导致的城市拥堵和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住民的居住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总体形象。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体现了国家让地产回归居住本源的决心。对于矫正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心理,提升中国民居建设的总体水平和社会声誉,无疑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 
  

(载《瞭望》2017年第22期)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