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 杨丹
7月24日至30日,建筑学院200余名师生发挥专业所长,助力脱贫攻坚,赴陕西省洛南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村域规划编制专题社会实践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并带领一个小组走进了美丽、朴实的石门镇太白岔村、留题村和张湾村。
华山南麓,水秀山清。因为这山这水,石门镇的村民居住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也因为这山这水,村民们被困在这山重水复的山坳中。古老的人守了下来,守得贫困潦倒;开拓的人走了出去,走得房豪人空。
太白岔村有一位老人,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担任村里的会计,勤勤勉勉50多年。老人无儿无女,双眼接近失明,老伴腿脚不便,两人风风雨雨,相依为命。住的仍是那间早年的土坯房,墙壁已经开裂,柱子也已倾斜。与老人的状况截然不同的是,村中许多村民的房子已经从土坯房变成砖房,甚至两层的小洋房,传统的砖雕木刻装饰已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墙面贴满花花绿绿的各色瓷砖。村中年轻的后辈远走他乡、节衣缩食,把挣到的钱带回家乡盖了新房,然后继续走南闯北。村庄只不过是他们一年一次的落脚点。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地理区位是阻挡村庄自身发展的一道屏障,但近年来政府、村委会相当重视村庄发展与建设,移民搬迁工程、精准扶贫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洛南县大多数村庄都是沿山沟分布,一个行政村由多个自然村构成,村民住户延绵山沟10余公里。村支书、主任对各家各户的人口去向、经济情况、房屋建设情况等了如指掌。太白岔村的窦主任带领我们小组走访每组每户,对于一些访谈户刻意的掩饰,事后窦主任都能告诉我们真实情况。村里偏僻的小组已基本实现移民搬迁,各处危房多数已完成改造,传统房屋的结构加固、墙面粉刷、内部装修等不同级别的改造工作已经在分步实施中。
扎根基层的干部,是最让人钦佩的干部。记得有一次窦主任说最近一年的精准扶贫工程可把他给累坏了,全年基本无休,自家的农活都给耽搁了。我们问那扶贫效果如何,他说当然是明显的,再怎么辛苦,看到村民们日渐富足的生活他就觉得付出很值得了。
有人说,乡村的没落是社会的进步。我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农业人口转移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全国有69万个行政村,乡村的没落并不代表所有的村庄会一夜之间消失,并不代表所有的村庄都将被舍弃。城市与乡村本来是人类聚居的两种形态,城市代表着高效,而乡村代表着诗意与慢节奏。
对设计人员来说,比起消灭所有的村庄,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实现城乡等值,这更艰难。然而,乡村规划建设早已告别了先前的纸上作图模式——把每个村庄定位为旅游名村,在卫星地图上画圈画线。深入踏足乡村、实事求是、科学建设才是当下建设的正确方式。对村庄科学分类,明确各类型规划建设重点与时序。重视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与卫生厕所建设。当然,村庄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培养特色产业是村庄就地发展的关键。
一周的调研时间很短,工作量巨大,每天沿山沟行走将近十公里,做百十来份调研问卷。小组组员4人——惜哥、斌斌、强强、小学妹,分别来自建筑、土木、环境学院4个不同专业,就读研一或者本科。作为组长,很担心没有任何相关调研经验的他们的情绪。但事实却让我尤为感动,大家任劳任怨、分工合作,测绘、访谈、拍照、关注各自专业问题点,白天跋山涉水,晚上开会整理。大家都说,时间虽短,能力有限,但尽其能做其事。面对乡村建设,大家展现的是一颗奉献己力的赤诚之心。
经过洛南的调研实践活动,我对乡村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乡村原本就是复杂的,对待乡村建设需理性且务实。切勿假大空,用城市的建设方式把乡村建设吹得天花乱坠。乡村广大的数量、特有的经济与生产生活方式本就区别于城市。乡村在不断萎缩,大规模解构重组不可避免,把握当务之急但不可操之过急,哪怕造一段路、修一段渠、改几户卫厕,若能推导出建设方式和推广模式,那就都属于乡村建设的范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