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撒马尔罕的文明密码

◇俞耕耘

  听到撒马尔罕这个名字,很多人会略感陌生。但说起“一带一路”,谁也绕不过这座中亚古城,丝路纽带。它是玄奘讲经时的“康国”,曾同时吸引着长安与罗马的目光。如果说,《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着力描摹了唐代舶来风物,域外文明。那么,《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就像是优美的“考古笔记”,既是历史的解密,又是文明的巡礼。你会发现,“丝路学”不再只是考古现场的荒凉遗物,象牙顶端的深不可测。相反,它时刻都带着历史现场的温度情感,让你着迷。
  作者葛乐耐教授作为国际公认的丝路研究权威,几十年的实地科考生涯让他信心满怀。在同行眼里,他对现存拜火教艺术烂熟于心,“当考古学家一块块地打开石板的包裹,我们由于刺鼻的粉尘而咳嗽时,葛乐耐已经检视完石板并开始解说了。”这简直就像福尔摩斯探案时的行事洞察。是的,考古和侦探也许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前者是对历史的重塑,后者是对罪案的还原。
  即使你将《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看作一部“丝路探案集”,也未尝不可。书中史料满满,疑问多多,作者推论大胆,分析诱人,撒马尔罕的密码逐渐浮现。不同王朝遗迹的叠加,让撒马尔罕成了记忆的“沉积岩”。“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遗址,跨度近两千年,各个时期的地层有叠压和打破关系;要全景式地理解古城,做到完好的发掘,是个极大的挑战。”很显然,从公元前650年建城到毁于成吉思汗的西征战火,其间如何断代分期,是个迷人的问题。然而,作者却用走笔漫谈的形式,勾勒了古城从青铜时代、希腊化时代、唐代粟特王时期、伍麦叶、阿拔斯王朝到喀喇汗王朝的历史绘卷。
  要做到这点,单靠深厚的学养储备还不够,更需要洞悉细节的耐心。葛乐耐总能在庞杂的史料中找到解释遗迹的蛛丝马迹:如引述中国古籍,论证“雉堞的饮水沟渠”在春秋时代已经完工;烧焦的谷仓粟米,暗示了亚历山大远征修建宫殿的“补给”秘密。更难得的是,他在学术随笔里写出了“历史的同情”,就像一位法国学者写出的“文化苦旅”。在撒马尔罕的一次狂欢宴饮后,烂醉的亚历山大刺死了爱友克莱图斯。“那片散发着松香的泥土,还深深地渗透着克莱图斯沉默的哀伤;而翌晨醒来时,亚历山大追悔的痛哭,似乎还回荡在月色下旷莽的断壁残垣中。”
  重现历史场景,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和猜谜的热情。作者对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的解读还原,无疑是全书的经典案例。这是一幅“四面壁画”,记载了石国国王被唐王朝册封的系列节庆活动:南墙的粟特王出行祭祖,北墙的唐高宗猎豹,东墙印度大神的童年史诗(作者推断),西墙各国使者朝贡。撒马尔罕再次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疑惑(残损的空白),如朝贡图上方宝座坐着谁?东墙是否就是印度大神克里希纳?虽然,诸多学者都有各自的复原版本,但是也形成了重要共识:它为我们窥测唐朝、突厥、粟特、印度文明的交互影响,提供了重要的“丝路情报”。
  四面壁画就是面向遥远国度的窗口,对应了与粟特命运攸关的四国。这既是粟特人认知世界和地缘政治的“示意图”,也是展现民族心理,身份位置的“自画像”。在作者的智慧指引下,画中埋藏的密码,让人嗟叹唏嘘。如祭祖画面,除了典型的拜火教外,还糅合了印度教神祗和波斯风俗;东墙上希腊人传授印度人天文知识,暗示粟特所受的“希腊化”影响;外国使团朝贡的场面精准呈现了唐王朝征服西突厥后,管控西域的政治格局。
  作者的深刻在于,他向我们提出了反问:撒马尔罕究竟魅力何在?我想此书给了我们回答:“粟特人所选择的画中世界,其实离他们真实的生活相去甚远,或者说离他们熟知的世界很远。他们为自己的财富感到骄傲,却羞于显示它的来源。”粟特人为他们的原创性感到羞愧,始终在移借、想象、杂糅其它文明。然而,他们却找到了“梦幻和现实之间的微妙平衡”,足以使我们魅惑。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