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德业双馨树丰碑
——追忆中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陈绍蕃教授

  
  3月21日凌晨,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和教育家、我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陈绍蕃教授因病医治无效,驾鹤西去。
  享年99岁的先生,为国家、为教育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芭蕾舞者般的优雅和钢铁战士般的坚强谱写了壮美的人生诗篇。
  “先生去了,或许是天堂里需要一座钢结构天桥。”在学校校史馆设立的追思厅里,在学校官方微信和各地校友会的微信群、QQ群里,大家以各种方式寄托哀思。
  在建大师生的印象里,清瘦高个儿、鬓染白霜、戴着眼镜的陈绍蕃教授过去常会出现在南院行政楼广场附近的干道上,行走得不疾不徐,精神矍铄。认识他的行人,多半放缓脚步,甚至停下脚步立于一侧,以便让这位老人先行过去。
  在西安建大校园,他德高望重、无人不晓。而在我国的钢结构领域,他也早已名动业界。
  陈绍蕃祖籍浙江海盐,1919年2月2日生于北京。1940年毕业于上海中法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43年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结构工程学部获硕士学位,1941-1949年先后在綦江导淮委员会和中国桥梁公司从事工程设计工作。
  1948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陈绍蕃的父亲决意带领全家迁往台湾。他坦然告诉父亲,他要留下来。国家建设需要,人生抱负所系。1950年,他应聘到东北工学院,开始了钢结构研究和教学生涯,从此与钢结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他随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来到古城西安,成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首批创业者之一。
  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钢结构事业已呈蓬勃之势,可我国受钢产量的限制,钢结构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并未得到理论界和政府的重视。陈绍蕃认为,我们要赶上时代步伐,就必须从现在开始,重视对钢结构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本可继续从事设计工作的陈绍蕃,应聘到东北工学院任教,成为其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面对他人的不解,陈绍蕃回答说:“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年轻钢结构专家,若能带出一批从事此项工作的年轻人,远比一个人干更好。” 
  他密切追踪国际钢结构科研发展情况,深入建筑工地,现场考察钢结构项目,掌握收集第一手资料,很快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开阔的视野、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一大批中青年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钢结构研究领域的“三大才子”之一。
  陈绍蕃精通英语、法语,也能阅读俄文、德文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他在国际权威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研究和学术水平得到国际学术界和组织的广泛认可,并多次被国际钢结构会议推举为会议科学委员会成员。
  1980年,陈绍蕃带领我国专家组参加了《钢结构材料与设计》国际标准讨论会,对标准草案的错误提出了修改意见,这些意见经过严密论证后得到了与会国际专家的充分肯定。正是因为有了陈绍蕃等几位在钢结构领域成绩卓著的学术界泰斗,我国在国际钢结构领域才得以扬眉吐气,并最终享有了学术大国地位。
  “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1974年编制我国第一部《钢结构设计规范》起到2003年的第三部,作为主要参与人,陈绍蕃都被委以重任。
  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指导我国钢结构设计的纲领性技术文件。为了编制好规范,陈绍蕃在编制、修订过程中,经过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后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规定,多处修正了参考蓝本及旧版本中的不当和错误之处,为科学引导我国钢结构设计事业的与时俱进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绍蕃对事业爱得执著。当年,陈教授负责主编我国高校第一本统编本科教材《钢结构》,为编出反映科技先进水平且又便于学生学习的教科书,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编写的关键时刻,由于事故,年近花甲的陈教授腿部骨折住进了医院。尽管饱受疼痛折磨,但陈教授硬是在资料包围的病床上完成了所有工作。这本教材后经不断充实完善后,被建设部评为优秀教材一等奖。后来,这部教材成为全国众多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钢结构课程的首选,印数始终保持全国钢结构教材之冠。
  陈绍蕃教授多年潜心研究,笔耕不辍。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钱令希在2004年给陈绍蕃论文集作序时写道:“这仅是他工作的一个小结,因为他现在还在不停地工作,不断地写着新的文章。”
  2006年,由陈先生主编的80余万字的《现代钢结构设计师手册》正式出版。同时,作为总负责人的他还担任了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英文版翻译校对工作。考虑到规范的法规性质,陈先生除翻译了全书约一半的内容外,还字斟句酌地校对了总书稿。
  2007年,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对陈绍蕃教授、哈工大钟善桐教授和清华大学王国周教授三位近九旬的老专家授予了“中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称号。
  陈绍蕃教书育人60余载,桃李天下。他培养了我国钢结构领域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弟子成为了大学教授和钢结构领域的知名专家。在工作与生活中,导师的言行已成为他们自己做导师带研究生的一杆标尺。
  西安建大土木学院杨应华教授是陈绍蕃的学生,他回忆说:“有一次画插图,当时还是用鸭嘴笔在硫酸纸上画,一根微曲的杆我画得接近直线。陈先生看后,说那个杆弯曲方向不对。我说那个杆只弯曲了一点,很难看出。他说绝对不行,必须重绘。”重新绘制后,经他再度审查满意后才同意使用。
  陈教授不仅对学生如此从严要求,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有时把自己的稿件交给学生们提意见,他总是把字母、代号、公式,非常工整地用楷体或印刷体书写,让别人很容易阅读。
  为了及时掌握国际有关钢结构的动态前沿,陈绍蕃在80岁时开始学习计算机,凭着顽强的毅力,很快掌握了有关的基本操作。
  陈绍蕃教授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狭小的书房里,大量的专业书籍堆满陈旧的书桌、书柜。书房之外,一簇挺拔的竹子遒劲苍翠。
  陈绍蕃在学校出资设立了“宇新助学金”,当他读过受资助学生写来的信时,转告学生:“以后写信,不要说感谢了,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
  “跟随先生求学多年,先生不仅给我传授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教给了我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开拓进取、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及做人的道理。这一切,我从陈先生那里继承来,又将传给我的学生。”陈绍蕃先生的弟子、清华大学郭彦林教授如是说。
  从青丝到白发,陈绍蕃把满腔激情贡献给了我国的钢结构事业。年事渐高的他虽然体力不如以往,但他仍在与时间赛跑,依然保持着活跃和缜密的思维,时刻关注着国际钢结构科技水平的最新进展。
  近一两年,陈绍蕃多次因病住院。一个月前,再次住院的他虽然已经不能久坐,但他依然思路清晰,带着助听器,给来人讲述自己近期的研究情况。在住院之前,陈绍蕃长期卧床休息,每天仅有两个小时能做起来活动,但他对专业问题的思考却从未停止,精神状态好的时候,他就左手拿着放大镜,右手执笔,看看文献,改改论文。最近几年,陈教授每年都有论文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直至离世前,还有两篇在修改之中。
  “我这一辈子,只是做了一些踏踏实实的工作,欣慰的是,我的路走对了,我这一生,无怨无悔。”面对自己的一生,陈先生总是淡然一笑。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