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大学生更是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苟家村,则让我在实践中留下了脚印,更在青春奉献中挖掘到了“真金”。
在青春奉献中成长成才
    土木学院“两学一做·精准扶贫”团队获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綦玥

  2016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于国于校于我自身都是意义非凡的。
  这一年,我们亲爱的建大迎来了她办学120年并校60周年华诞,创建“双一流”大学动员大会的召开凝聚起了全球建大人的磅礴力量。这一年,草堂校区的基础环境不断改善,校区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而那圭峰山下风景如画的南山书院,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我们2014级学子魂牵梦绕的美好家园。
  同样是这一年,我褪去了些许年少无知的轻狂,在成长的道路上一步步迈向成熟与稳健。这一年,我收获了太多来自“第一次”的惊喜:第一次在开学典礼上作为在校生代表进行发言,第一次获得校级“十佳团支部书记”荣誉称号,第一次获得一等奖学金,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成立学生社团,第一次进入校广播台录制节目,第一次参与政府见习,第一次全身心投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6年的每一件小事汇聚成为了自己这一整年的青春回忆,一个个值得被定格的动人画面,就像是陈放着的一坛坛美酒,愈久弥香。而如果要说这哪一坛美酒最让我沉醉留念,我想,应该还是2016年暑假在苟家村的那一段记忆吧。 
  

相遇·失落

 
  记得2016年7月27日,一群身穿着蓝色衬衣的年轻人登上了前往陕西省咸阳市徐木乡苟家村的大巴,正式拉开了整个调研团实践的序幕。大巴缓缓地驶向目的地,我坐在车里不断想象着这个未曾谋面的“主人”面容:青山绿水绕?抑或是阡陌交通夹杂些许鸡犬相闻?毕竟,对于一个有着自己网站的村落,我们多少还是充满着期待与向往。
  车继续加速地行驶着,两边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平矮的砖房代替了市里的高楼林立,平坦的柏油大道变成了尘土飞扬的乡村小道,不见了想象中的青山,更没有环绕的绿水,车里欢乐的气氛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我趴在窗前不停地四处张望,一望无际的的田地,烈日下时不时又会有三两辆摩托车载着几个光着膀子的年轻人从车旁驶过,路边些许破败的老屋在飞扬的尘土中更显得有一丝老旧。车,最终还是停了下来,临时停在了村党支部门前仅有的水泥路面上,这里就是我们随后十余天中活动的大本营。由于村里条件限制,这里不通水,也无法提供专门的房舍供大家休息,我们便分成两组,一组带着女生借宿到当地的一户农家,而其余人,包括我自己就在党支部打起了地铺。一层布,一张席,不通水,旱厕,蚊子叮咬,这就是我与苟家村结缘的第一面,小小的失落给我所有的期待蒙上了一层灰纱。 
  

相识·感动

  有人说过,想要了解一座城市,那就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而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村子,体会到当地的村情村风,那么和当地人一起起居无疑是最好的方式。调研团出发前,指导老师就曾告诫我们,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发现基层的问题。对于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来说,农村条件的艰苦确实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但是当我真正融入到苟家村这个大家庭当中,感受到它的淳朴与可爱之后,我被这里的人、这里的精气神深深地打动了。苟家村,坐落于渭北革命根据地之一的三原县,是新时代“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典范,也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重点帮扶对象。和众多发展较为落后的村庄一样,苟家村也存在青壮力缺失的困境。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8名,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老党员。他们有些不识字,有些视力、听力衰退,有些患有腿疾,可是他们依然坚持学习,并且不断地为他们的村民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刘振启老人,腿脚不便却依然坚持每周步行至党员活动室参加讨论学习,免费为村民看病治病数十载;老党员杜春富夫妇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村民打扫卫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84岁张姓爷爷,吐字吃力,却依然自信激动地回答出自己的入党时间。苟家村,一个普通平凡甚至亟需国家政策倾斜才得以快速发展的小村庄,这里的人们却是如此和蔼可亲,勤劳踏实。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村主任和村民们沟通时充满真诚的眼神,永远都无法忘记那位年已高龄的大爷看到我们调研团成员时热情的招呼,也永远无法忘记顶着烈日行走在村中小路上时送来的那几瓶凉水。我想,这也许就是苟家村所具有的魅力吧,自然、真诚、踏实、肯干。 
  

相知·奉献

  在青春奉献中成长成才,在深入基层中体会民生。我想这应该是我在苟家村最大的收获。短短半个月,我有幸参与了当地村民健身广场的设计与规划、当地191户住户房屋结构安全性的检测与加固,根据当地贫苦村户的发展需求、结合自身所学制定脱贫建议,采访了当地事迹突出的老党员,参观了渭北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撰写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与采访记录。我想通过自己和团队的一份努力,为这里的人事物带来一丝善的改变,使这里的真善美为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很荣幸的是,我们做到了。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大学生更是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苟家村,则让我在实践中留下了脚印,更在青春奉献中挖掘到了“真金”。与它相知,何其有幸。 
  

相恋·再见

  从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的失落,到与它相识、相知、相恋,我想说的更多的是感谢。感谢它,不仅仅是因为它让我收获了人生当中的第一个国家级荣誉,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它让我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飞快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收获了一份充满爱与希望、感动与担当的温暖回忆。那里的人,那里的情,连同那里发生的故事早已镌刻在我的内心,挥之不去。
  再见,苟家村,我们来日方长。
  再见,那年暑假;再见,2016。 

(作者系土木学院1402班学生)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