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薪火赓续的高等教育学脉与传统
——从西北联合大学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办学传承

  

◇张继良

 
  

坝上明灯
西北联合大学的成立

 
  书写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历史,抗战时期闻名全国的文化教育“三坝”1(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城固古路坝)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其中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的古路坝是“三坝”中唯一的一处北方高等教育基地,该地的天主教堂建筑群是西北联合大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西北联合大学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从合到分,历时不到一年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留接续中国高等教育的珍贵火种,许多大学迁徙到内地办学,著名的西北联合大学以及后来的西北工学院都曾在古路坝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城固县的古路坝是距县城十几里的一个村庄,其地虽藏于深山,却历史悠长,名声在外。秦末,楚汉相争,刘邦曾在此屯兵积粮、广纳贤才;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汉中屯兵八年,六出岐山,北伐曹魏;茫茫群山间还养育出了“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到了1888年,意大利人开始在古路坝兴建天主教堂,以至形成后来颇具规模的天主教堂建筑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在平津地区的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三所院校于9月10日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3月,山西临汾失守,日军步步紧逼,时常派飞机轰炸西安。为安全起见,国民政府命令西安临时大学又迁往陕南汉中地区,并公布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全体学生由西安至汉中行军办法》,于当年3月16日正式迁离西安,全校师生先坐火车到宝鸡,后又徒步250公里经过半个多月的时间到达汉中。4月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行政院《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同月10日,经联大校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决定,将全校分设在汉中地区的3个县,西北联合大学的工学院即设在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建筑群内。教堂建筑群内的修女院作为联大工学院的教室和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教堂另外的两个附院就作为教室和宿舍,还有一部分老人院就作为教师的宿舍。
  曾在西北联合大学古路坝校区学习过的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曾经形象的比喻,三坝之中,华西坝、沙坪坝的教学环境与物质条件分别被喻为“天上”、“人间”,而古路坝算是“地狱”。因为当时成都处于抗战大后方,物资供应比较好,也没受战争的影响。而重庆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其相对优越的条件也自不待言。唯独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所在地古路坝是一个小乡村,条件最为艰苦。 
  

弦歌不辍
 西北工学院的组建与发展

 
  1938年6月,西北联合大学所属各院奉命分别成立为独立院校,其工学院部分,与迁到四川三台的原东北大学工学院(其中包括土木系)、迁到甘肃天水的焦作工学院合并,成立了国立西北工学院,院址在城固县古路坝,1938年11月正式开学。西北工学院设有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工、纺织、水利、航空、工业管理(1942年增设)等九个系,另有电气工程研究所和矿冶研究所,汇集了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如李书田、潘承孝、张伯声、张清涟、金宝祯、魏寿昆等,是当时国内系科较多、设施较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的高等工业院校。教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了优良淳朴的学习风气,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急需人才。
  西北工学院诞生于内陆偏僻山区,因其办学条件的极端艰苦,而被抗日后方各高校师生戏称为“地狱”,然而即使物质条件极其贫乏,西北工学院仍以其自身对培育人才及学术发展的高标准严要求,吸引着众多的教师和学生前往治学求知。
  据后来的西工校友回忆:“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西北工学院教学管理之严格和学风之隆盛,当时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学校对考试和学籍有严格规定,1/3学分不及格的留级,1/2学分不及格的退学,无一例外。有的系一门主课(如数学)不及格就得留级。考试作弊一旦被抓立即开除。考试都用密封考卷,一次有一个学生作弊,时任院长的潘承孝当场将该生的考卷撕毁,责令学生退出考场。”
  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后任教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耿维恕教授2回忆古路坝时期的求学生活时说过,当时的西北工学院,校舍及教学设备都很缺乏,办学经费也捉襟见肘。当时就把教堂大院作为教室,平时挤住在教堂的桶仓式房子里,依靠政府发给的微薄贷金维持生活。教师们有的住在农家茅屋,有的就住在教堂老人院,在山坡上还扩建了一些茅草房。虽然条件简陋艰苦,但是教师治学都很严谨,英语汉语并用授课。学生学习也非常刻苦。
  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学生们虽然身着补丁服,脚穿烂草鞋,吃的是高粱粥,住的是十几个人一间的干打垒宿舍,然而当教堂的钟声响起,诵经之声隐去,读书之声骤起,以至于古路坝教堂和七星寺分院夜晚自习室里那昏黄的油灯,犹如繁星处处闪烁。原西北工学院学生后来的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龚先荫回忆,整个工学院中,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最刻苦,宿舍里没有课桌,晚上都是到教室里去自习,有的同学喜欢前半夜念书,有的同学是后半夜念书,所以整个通宵教室里都是有星星点点的烛光,油灯光,当地百姓把这一长夜学习的景象,形象的比喻为“坝上长夜”和“七星灯火”。
  抗战期间,西北工学院共向国家输送了1300余名人才,这批人后来大多成为工程教育和工程科技领域的巨匠,为我国国防经济建设、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著名材料学家、曾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院士,谈到当年他在西工学习生活的情况时说:“那时我报考矿冶系主要是出于实业救国的考虑。我们专注读书的情况,可用曾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土木系、后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高景德和我在当时的交往为例,高景德与我是同班同宿舍,可是我们很少在宿舍见面,因为他经常在半夜才从教室归来,而我则两三点起床,一直在教室学习到吃早饭。如果说我有什么成就的话,和在西工四年酸甜苦辣的生活不无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来自华北、东北地区的少部分师生陆续返回原地复校之外,其余仍留在西北工学院,学院也于1946年夏由古路坝迁到陕西咸阳办学。 
  

承续新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发展述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1956年在国家第三次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中由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西北工学院土木系、青岛工学院土木系(原山东大学土木系)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土木、建筑科合并组建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西北工学院土木系是合并四校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主力系之一,其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门(它是1938年组成西北联合大学的一部分)。1956年8月,西北工学院土木系师生及图书、设备陆续从其咸阳校址迁至西安,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当时,从西北工学院迁至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师共有50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2名,讲师17名。他们中不乏当时在国内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专家,如赵文钦3、陈叔陶4两位先生,他们都是国家二级教授。赵文钦教授是西北工学院副院长,在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筹备组建期间担任筹委会副主任,学校成立后出任副院长一职;陈叔陶教授则是我国著名的结构力学专家。西北工学院的师资队伍是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奠定了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发展的基础。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成立,改善了全国建筑类高等教育的布局,加快了西安乃至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成立后,高等教育部应冶金部要求,上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由建筑工程部划归冶金工业部领导。隶属关系的变更,意味着一所以土建类专业见长的高校,在“以钢为纲”的年代里,肩负起培养矿冶类人才,服务国家冶金工业发展的重任。无论何时何地,国家的需要就是这所大学的光荣使命。
  学校成立之初,即受到老一辈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勉励。1957年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分别给学校首届毕业生题词。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是:“记住毛主席的话: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郭沫若同志的题词是:“请以上火线的精神,走上祖国建设的阵地,实事求是地作最大努力,坚持到底。”
  并校初期,学校就接二连三取得优异成绩,不断地鼓舞着全校师生的建设热情和学习干劲。1957年10月,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采暖通风专业教研组主任、技术科学博士马克西莫夫教授来到学校交流授课。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为学院重点培养了供热通风专业领域的6名研究生,由此播下了我国暖通专业硕士教育的第一批种子。1958年,贺龙副总理亲自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颁发了“全国体育运动红旗院”锦旗。全国仅有的四所高校获此殊荣。这一时期,学校的陈叔陶教授作为主要专家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结构方案设计和审查工作,同时他还从学科实际出发,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空腹拱”概念,将“空腹桁架研究”推上了新的学术高度,他提出的预加压力钢结构的设计方案,可为大型钢架结构的建筑施工节约50%左右的钢材。
  1958年8月29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到西安考察工作,在与甘一飞院长会谈的过程中,对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予以特别关注,并询问学校的办学状况。随后在参观陕西地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成就展览会的过程中,习仲勋对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他说:“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办起的学校,工作做得的确好,搞出了很多东西,很有成绩。”在学校建设中,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师生表现出了迎难而上、不畏艰苦的精神。当时的《西安日报》还专门发表社论进行广泛宣传:“把这种精神用之于建校,学校定会建设得更好;把这种精神用之于学习,学习会取得更大的收获……原有各校的一切优点和优良传统,定能得到保持和发扬光大。”
  1959年和1963年,学校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由冶金工业部划转地方,实行中省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4年1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学校徐德龙教授以其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当选为化工、冶金及材料工程学部院士,成为我国水泥工程领域唯一的院士,由此,学校实现了院士零的突破。时至今日,学校已经有7位院士。2006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获准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5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签署共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协议,陕西省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作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强化学校作为我国西部城乡建设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地位。
  并校60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始终秉承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北工学院的学脉精神,坚持立足行业、谋求教育振兴,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论是举全校之力参与完成的《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成为黄帝陵整修和保护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还是主动请缨、作为陕西省第一支专业队伍冒着余震危险赴汶川地震灾区开展抗震救灾,都是建大学人不忘初心,报国为民的生动注脚。 
  在土木、建筑类“老八校”中,作为地处西北的一所地方院校,西安建大依靠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传承,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26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其中包括7位院士,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历史的篇章已经翻过了20世纪,正在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当年校园中栽种的树苗已经成为参天大树;当年古路坝漫漫长夜中的点点星光,今日已成为激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发奋砥砺、扬帆远航的灯塔;当年七星寺里的琅琅书声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对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而言,办学时跨120年,并校已达花甲,办学校址数易,隶属几经变化,但不变的是对中国土木、建筑、矿冶学科的探索、研究和创新,是朴实求实、迎难而上、不畏艰苦精神的赓续与光大。对于西建大学人来说,生活形式可以有千变万化,不变的是百折不挠的教育精神,是对家国命运存亡绝续与否的忧患意识。 

  注释:1.抗战时期,四川成都华西坝是中央大学(医学院、农学院)、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5所大学联合办学所在地,重庆沙坪坝是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办学所在地,陕西城固古路坝是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办学所在地。
  2.耿维恕(1920—2016),北京人,1944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并留校任教。1956年随西北工学院土木系迁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学校工作兢兢业业,退休后仍工作于学校教学第一线,任教学督导组组长。
  3.赵文钦(1908—1986),字勖初,河北南宫人。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解放前曾任西北工学院土木系主任兼总务长。1950年12月,政务院任命赵文钦为西北工学院副院长,并兼任教务长。1956年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曾任学校副院长。
  4.陈叔陶(1913—1968),浙江余姚人。国内著名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专家,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从西北工学院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任教。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