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8版
发布日期:
在爱的感召下重逢
——我校86级校友毕业20年同学大聚会侧记




  有一个二十年前的约定,叫回家相会。
  有一种恒久绵长的幸福,叫回家团聚。
  “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这首甚为流行、满怀期盼与向往的歌声离开校园的我校86级校友,于2010年8月21日怀着难以按捺的激动心情,从四面八方纷纷重返母校,参加筹备已久的“爱在今秋”86级同学大聚会。暑期原本略显寂静的校园一派节日气氛,700余名校友在愉快的欢笑声中,忆故事、温故情,感慨颇多,但共同的感慨是:回家的感觉真好。 
  

一个都不能少

 
  当聚会的日子渐渐临近,管理8601班的同窗眼前常会浮现出两个名字,1988年失去的好兄弟王友平和明瑞力。
  大二那年暑假留给了管理8601班一抹挥之不去的伤痛。在短短24小时内,同寝室上下铺的王友平和明瑞力先后意外身亡。全年级要聚会了,思念之情尤为强烈。
  今年6月,此次大聚会的发起人之一、管理8601班郑军与同学相约,先后来到了王友平和明瑞力的家乡,祭奠两位同学并看望他们的父母。王友平的母亲得知儿子大学同学的来意后非常激动,悲伤难抑,对着墙上儿子的照片失声痛哭,“友平啊,你同学看你来了,二十多年了,这些同学没有忘记你啊!”
  在两位已故同学的坟前,几位同窗点燃香烛,摆上了从西安带来的特产,用MP4放了几首当年的校园民谣。“我们代表全班同学看你来了。毕业20年了,今年咱全校86级同学将要举行大聚会了。”
  他们在坟头取了一些土,小心翼翼地包起来,“今天,我们要带你回母校,把你的土撒在校园里咱们班领养的那棵树下,你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对逝者的祭奠更是对生者心灵的慰藉。在聚会的QQ群里,在校园网的大聚会专题上,管理8601班同学的行动感动了许多校友,大家更加体会到了同窗之间的深情,也坚定了回母校参加大聚会的决心。
  建筑学8602班没有陕西生源,班上的毕业20周年聚会原本打算在外地举行,组织者们费了许多周折,聚会地点最终改在西安,并得到了全班响应。至此,全年级36个班级一个也没有落下。
  家在成都的总图8601班的蔡晓梅和管理8601班的兰韡倞原本坐8月19日晚上的火车回西安,但宝成铁路因桥梁坍塌,列车无法通行。受暴雨影响,双流机场已经滞留了9000余名旅客。蔡晓梅下定决心,“就是自己开车,也要回母校参加大聚会!”
  据了解,还有十余位同学是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家专程赶回西安。
  因客观原因而无法返校的校友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因公务出国而不能参加聚会的自控8602班贺晋东将自己写的一首诗歌——《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献给母校……
  在管理8601班的邀请下,明瑞力的大妹明水清一家三口来校参加了同学聚会。校园里,明水清一句朴实的“替二哥谢谢大家”让人们为之动容。明瑞力在武汉上大学的外甥深受聚会气氛感染,当场表示考研就要报考舅舅的母校。
  “是爱的感召让当年同时进校的8个系、19个专业、36个班的同学重新聚在了一起。”郑军颇有感慨地说。 
 

回家的感觉真好

 
  细雨丝毫没有冷却大家的满怀热情,一大早,就有三五成群的校友穿着为此次聚会专门设计的文化衫,撑着伞来到校园。老友相见分外亲,握手、拥抱,从相貌开始评说彼此的变化,对校园里的建筑品头论足,对过往的趣事津津乐道。难怪有一位校友笑谈:“这场雨并不是老天跟我们作对,分明是被我们感动得稀里哗啦。”
  “回家的感觉好吗?”
  “好——”
  在聚会的文艺联欢环节,主持人将话筒伸向台下,一片欢呼随之而来。诗朗诵、吉他弹唱等同学们精心准备的节目相继登场,此时,感恩和幸福成了校园的主旋律。
  是啊,20年后相聚,怎能不令人激动和难忘。在母校收到了一份意外惊喜的赵晓燕更是心潮澎湃。
  从珠海赶来的赵晓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还会在母校过一次生日,而且会是在毕业20年后的母校,和自己的同窗们一起度过。组织此次聚会活动的校友们细心地发现,有不少同学的生日就在聚会这两天,作为此次活动的一个环节,他们精心策划,将这些同学请上舞台,并送上了生日蛋糕,当在场的同学们一起为他们唱起生日快乐歌时,采矿8602班的申虎林动情地说:“真的意想不到,太让人难忘了。”
  母校总是一届届学子魂牵梦绕的地方。蔡晓梅回忆说:“记得2000年10月,连续有三个夜晚我都梦见自己回到了学校,第四天,我只身一人买了飞机票就飞回来了。”聚会之前,蔡晓梅在QQ群里强烈建议全年级的男同学要为每一位女同学赠送一瓶防皱霜,“因为重逢的日子,我们会很开心地大笑,笑起不少的皱纹”。
  有位细心的女同学带来了一沓老照片,有元旦晚会上表演节目的,有外出实习的,也有毕业离校前在图书馆前的合影。大家争相传看,泛黄的照片上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脸庞,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在感慨岁月无情催人老的同时,同学们的话题逐渐集中到青葱岁月的往事,那时谁谁是大家的“开心果”,谁谁跳得霹雳舞很“拉风”,谁谁几乎看完了周边租书店的所有武侠小说……
  中午时分,校友们来到学校食堂,再一次重温当年的大学生活,他们在打饭的窗口前有序地排着队,打好饭后找个座位坐下边吃边聊,“还是咱学校食堂的饭好吃啊”。出了食堂,大家又开始探讨曾催生过许多浪漫故事的“大活”(大学生活动中心),以及当时离教室最近的方便餐厅的确切位置。“学校变化太大了,学习条件和生活设施大为改善”,校友们带着照相机,一路拍照留念,想留住每一个细节、每一幅画面、每一次感动,让所有的美好在瞬间里定格,让关于母校的记忆成为永远。 
  

母校是我一生的财富

  1986年的秋天,他们满怀希望,带着梦想走进了校园,从那一刻起,母校的名字将伴他们走过一生。而今,年过不惑的他们经过20年的人生打拼后渐渐读懂了母校。
  我校校史馆的展墙上,有一张见证了历史时刻的珍贵照片。那是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总代表泰勒博士专程前来我校,为荣获第14届世界大学生建筑奖竞赛最高奖的9名学生颁奖。在这个获奖小组中有8人来自建筑学8602班。
  在母校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养成的“四实”作风成了建大校友们一生的财富。目前在北京从事建筑设计的杨彤,就是照片上微笑着从泰勒博士手中接过获奖证书的女生。在接受校电视台采访时,回忆起20年前参加设计时的情景,她说:“当时所有的技术手段都不是很先进,没有电脑,设计任务是纯手工制作,最后交上的图是一块块自己裱到板子上,卷着寄过去的,糨糊都是自己熬的。当时得奖后的评语其中一条就是:所有国际评委看到这份原生态、手工制作的作品,认为非常符合建筑设计师所应具有的特点。”
  “非常感谢当时很多老师对我们设计过程的精心指导”,因为是国际竞赛,表达设计理念的文字都要翻译成英文,负责文字工作的杨彤经常要去找张似赞老师探讨翻译是否准确……
  获奖小组成员、在邯郸建筑设计院工作的邓康认为,打好基础,不光体现在技艺上、理论上和实践能力上,也包括对这项事业的态度,把基础打好,把方向找准了,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
  获奖小组成员杨晔依然记得,毕业后有一次去电影院看《红高粱》,电影播放前大屏幕上出现红底白字的标语,一条是祝贺《红高粱》获金熊奖,另一条就是祝贺我国大学生获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感觉不仅是给学校争得了荣誉,也给中国增长了志气”。
  为国争光、为母校争光的荣誉感让他们更执着地探索在建筑设计道路上。杨晔说,在沈阳,西冶的校友在同行里都自豪地称自己是“冶派”。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回到母校,见到恩师,不少同学都激动地留下了热泪,纷纷向恩师们汇报自己20年来的工作情况和人生感悟。
  现从事钢结构加工的机械8602班的文毅说:“在母校打下的扎实严谨的学术基本功是我胜任每项工作任务的资本,是西冶的这种精神一直指引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
  师颖新现在大连民族学院从事经济学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他说也许自己从未从事过这个专业,但母校对其品质和理想的教育却使他受益终生。 
  

母校情未了

 
  过去的20年对于86级校友而言,既是一段成就事业、家庭、人生的金色年华,也是一段经历机遇、挑战、挫折的峥嵘岁月。他们中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杰出的企业家、知名的学者和业务骨干,但更多的人是在艰苦的环境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徐德龙校长在校友聚会活动的讲话中深情地说:“不管成功与失败,无论辉煌或平凡,你们一直都是母校的骄傲,是母校永远的牵挂。”
  学子们的心也与母校紧紧地系在一起,在山西工作的一位校友表示,每次通过校报、新闻网,看到学校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所取得的新成绩,都为母校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此次活动中,86级校友发起成立了校友助学基金,聚会活动组委会表示:86级很多同学都想表达对母校的感恩,回馈母校,而苦于没有渠道。这次“爱在今秋”组委会执委会借本次大聚会,顺应同学们的要求,以86级同学名义倡议发起设立校友助学基金。同学们本着感恩母校、自愿捐助的原则,所有款项用于资助贫困的优秀大学生完成学业。
  雨中,各个班级的代表依次排着队,将汇聚全班同学浓浓爱心的捐款大信封送到捐款箱前。捐款多少,都一样地包含了对母校的浓浓深情。一位校友激动地说:“我们几乎都享受过助学金,虽说每月最高只有20多元,但在当时,一碗炒面也就几角钱,所以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帮助很大。最重要的是没有母校和老师的培养,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人生。”
  雨下下停停,西大门内南侧为此次聚会而立的“爱在今秋”纪念石见证了校友们过往的脚步,在母校的每一秒大家都非常珍惜。
  “我们在母校又有了新的牵挂。”“这是我们班共同的孩子。”大家站在自己班领养的小树前一一合影,纯真的笑声使西大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人生别离多有时,相聚总是少依依。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校友们很快又要和母校说再见了。但是对母校的情一直在延续,在爱的感召下,期待下一次的重逢。
  如今,当你走进西大门广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由近70棵国槐组成的树阵,每棵树的正前方有一个小石台,上面刻着领养这棵树的班级名称。细心人不难发现,全校86级的36个班级,一个也不少,整齐地排在一起。相信再过20年,这儿将会是一片更加浓密的绿荫。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