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春天,“中国年度十大诗人”颁奖典礼在我校举行。一大批国内著名诗人齐聚校园,舒婷在参观完校园的文化场馆后欣然题词:“诗意校园” 西安城虽然古老,文化建设向来是打先锋的。从明城墙到大雁塔的这块文化园区,高校遍布,处处皆见校园诗人。
诗歌创作,在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本来是大众艺术,吟诗作赋好比家常便饭。早年的西安建大,出过不少校园诗人,著名的诗篇。西安建大的夏文学社成立于1984年,并曾先后聘请陕西一批著名作家为名誉顾问,《延河》杂志社主编白描为名誉社长。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在《诗刊》《诗神》《星星诗刊》《诗歌选刊》《中国大学生》等刊物上陆续发表。青藤文学社、唐华诗词社、话剧社等一批后起之秀发展势头迅猛,很快凝聚了一批喜爱文学艺术的青年学子。
正是有了诗意的浸润,西安建大的学子文理兼通。被誉为诗人设计师的1995届毕业生谭克修,既是湖南省十佳规划设计师,也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青年诗人,其主编的诗刊《明天》被称之为21世纪汉语诗歌前沿读本……
为了让走出校园的未来建筑师、工程师、园艺师的设计创作更多些诗情画意,为社会生活增添更多的美感,学校决定,从2008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诗歌会,并为诗歌会起了个名字——春天,我与诗相约。这一下,诗歌创作在西安建大又大众化了。上至两鬓染霜的白发老人、下至咿呀学语的天真孩童,从小学生到研究生,从助教到教授,从机关干部到后勤职工,大家心中的诗情再一次被唤起,他们用音乐般富有弹性的话语,抒发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怀,忠诚祖国,礼赞改革开放,感悟人生,思考社会,挚爱自己生活工作着的西安建大校园。
年纪最大的诗歌作者是陈绍蕃教授。他的《钢结构之歌》表达着这样的情感:生活与抒情给了诗人灵感突发的源泉,假设和猜想给了科学持续进步的阶梯。谁说科学家只有严谨和理性?诗人的浪漫和才情同样也是成为科学家的要素。
得知西安建大的诗歌节要进行总汇演了,邻近高校的诗歌爱好者也激动地赶过来,表示要以诗交友,参加这场关于诗的狂欢。
因为诗歌会活动在西安建大举行,社会上的诗人们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了。2009年春天,“中国年度十大诗人”颁奖典礼就干脆移师西安建大举行。一大批国内著名诗人齐聚校园,舒婷在参观完校园的文化场馆后欣然题词:“诗意校园”。
为了营造学校诗意的氛围,学校相继聘请了著名作家贾平凹、陈忠实、熊召政等一批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来校任职、任教,进一步营造了兼收并蓄、宽容大气的学术及教学科研环境,将学校理工与人文相互支撑、相互交融的人才培养理念更加深入地落实到了教学科研等日常工作中,学校还以“大成讲坛”为阵地,每年举办200余场学术报告和素质教育讲座。
在诗意的浸润中,西安建大校园诗人的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更为广泛。2010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陕西省首次举行的校园文化成果评比中摘取最高奖,在全省“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评选中获奖数量、等级均名列全省第一。该校的校报连续11年在“陕西高校新闻奖”评选中名列全省第一,该校学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建协联合举办的全球最高规格的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先后9次获奖,成为迄今为止这一赛事全球获奖最多的院校……
文化需要自觉,诗歌需要厚养。被命名为“春天,我与诗相约”的主题诗歌创意活动已将诗的情怀深深埋进了每一位建大师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