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版
发布日期:
地震灾区的学人身影
肩扛检测设备的建大学者像沉着勇敢的战士一样奔赴抗灾前线,这就是建大,这就是建大的学人。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建大人响亮地喊出:“我们是学者,也是战士;我们潜心研究,也身体力行。”

  
  历史不会忘记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震,举国同悲。 
  震后第五天,西安建大派出第一批专家团奔赴灾区。
  “能为灾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一个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得知学校要组织专家奔赴灾区,许多师生主动请缨。经学校反复向建设部申请,学校第一批抗震救灾专家团成员最终增加到12人。
  作为陕西省高校派出的第一支专业援助队伍,西安建大专家团带着师生们的嘱托,还有手机里频繁的问候短信,登上了前往成都的飞机。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时刻感动和激励着西安建大的专家们,不论是拦住他们的车辆让捎去200元捐款的西安母子,开着自己的新车义务将他们从成都送往绵竹灾区的四川汉子,还是重灾区的满目疮痍,失去亲人后那心碎的哭声,都让专家们心中的责任更加坚定,从到灾区的第一天起,他们就一直战斗在危险建筑排险的第一线。
  白天,专家们分成五个小组,深入绵竹市区和天池乡、清平乡、汉旺镇、富新镇、金花镇、遵道镇等乡镇,开展以排查受损建筑为主的工作。每个晚上的讨论会几乎都要持续到次日凌晨。帐篷内,拖着满身的疲惫和衣而卧的专家们,常会被强烈的有感余震惊醒。
  损伤比想象中的更加严重。绵竹市汉旺镇与震中汶川仅一山之隔,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这个绵竹除市区外最大的城镇,满目的废墟代替了昔日的繁华与热闹,镇政府大院里的所有建筑都震成了一堆堆瓦砾,整个镇区里弥散着腐臭和消毒水的味道……
  西安建大的专家忙碌地奔走于一个个布满伤痕的建筑物中。“西安建大的专家来了”,很多人看到学校专家安全帽上的字后都拉着他们,希望能去自己家的房子看看。很多居民跟在专家身后,在震后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中。
  专家们的专业知识和果敢判断不仅给灾区群众以信心,也让当地政府放下了曾经悬着的心。绵竹市电信大楼在地震中严重损坏,四层房顶上一座约20米高的通信塔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东南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及西安建大的专家与消防官兵、公安干警一起研究铁塔拆除方案。
  经过现场精心查看和反复论证,西安建大姚继涛教授的方案成为首选,消防官兵在姚教授的指挥下实施拆除,铁塔按照原定方案轰然倒下。“有了重大排险任务,总是第一个想起请西安建大的专家来指导”,绵竹市规划和建设局局长王锐说。
  余震随时来袭,生活条件简陋,专家的安全和健康最让全校师生牵挂。好几次,当他们刚刚离开排查过的危房,强烈的余震就将这些危房变成了废墟。5月22日凌晨3时,段德罡教授在帐篷里昏暗的灯光下写着关于绵竹市震后重建的建议,雨后的夜宁静而冰冷。天亮时,段德罡感觉头晕,感冒了。早上把“建议”交给绵竹市规划和建设局,吃了一碗泡面后,又开始了一天的调研。只是在感冒不断加重时,才有些不情愿地被团长王成军教授“押”到当地红十字会的医疗点打了点滴。
  5月24日中午1时许,绵竹市规划和建设局通过传真,向学校发出了增援当地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的邀请函。任务就是“集结号”,两个多小时后,第二批7名专家飞赴四川。飞机上,规划师宋平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宋平的家就在彭州市九龙镇,地震后,家里的房子全成了危房,家人只能在外租房居住。直到结束了绵竹的规划工作,宋平才回家里看了看。
  同样,在前往灾区的第三批专家中,有的家里年幼的孩子无人照看,有的妻子怀有身孕需要照顾……但他们都主动请缨,义无反顾。根据工作需要,学校专家团成立了火线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灾区期间,亲眼看到的和亲身经历的一切让申跃奎博士受到了强烈震撼,心灵不断受到洗涤。深夜,在马路边的帐篷里,他想了许多,最后郑重地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半个多月里,西安建大先后派出四批专家,为四川绵竹等灾区的2100余栋建筑进行了检测评估,对近百栋危险建筑物制定了排险方案。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精神!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西安建大的学人们用自己的学识和良知彰显了一所大学,一所有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大学,面对国家民族之难的果敢和担当。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