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长一段日子里,在西安建大南院行政楼广场附近的干道上,你会看到一位清瘦高个、鬓染白霜、戴着眼镜的老人。只见他,走得不疾不徐,步伐稳健,精神矍铄。认识他的行人见了他,多半放缓脚步,甚至停步立于一侧,以便让这位老人先行过去。
如果这个场景让你印象深刻,继而好奇地打听这位老人姓甚名谁,那么,你会进一步得知,这位老人在西安建大校园,德高望重、无人不晓。而在我国的钢结构领域,他也早已名动业界。他,就是我国钢结构事业的奠基者、开拓者陈绍蕃教授。
陈绍蕃祖籍浙江海盐,1919年2月2日生于北京。1940年从上海中法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194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一年后的陈绍蕃被派往美国,进行桥梁工程实习,一年后回国,应聘到上海中国桥梁公司,从事铁路桥梁的设计和修复工作。
1948年,风雨飘摇的国民政府陆续裹挟大批学者、专家去往台湾。陈绍蕃的父亲曾任政府考试院官员,对即将建立的新政权顾虑重重,决意全家迁台。但国民政府多年来的所作所为,早已让陈绍蕃寒了心。经过深思熟虑,陈绍蕃坦然告诉父亲,他要留下来。
国家建设需要,人生抱负所系。1950年,他应聘到东北工学院,开始了钢结构研究和教学生涯,从此与钢结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他随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来到古城西安,成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首批创业者之一。
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钢结构事业已呈蓬勃之势,可我国受钢产量的限制,钢结构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并未得到理论界和政府的重视。陈绍蕃认为,我们要赶上时代步伐,就必须从现在开始,重视对钢结构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本可继续从事设计工作的陈绍蕃,应聘到东北工学院任教,成为其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面对他人的不解,陈绍蕃回答说:“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年轻钢结构专家,若能带出一批从事此项工作的年轻人,远比一个人干更好。”
于是,他密切追踪国际钢结构科研发展情况,深入建筑工地,现场考察钢结构项目,掌握收集第一手资料,很快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开阔的视野、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一大批中青年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钢结构研究领域的“三大才子”之一。
陈绍蕃精通英语、法语,也能阅读俄文、德文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他在国际权威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研究和学术水平得到国际学术界和组织的广泛认可,并多次被国际钢结构会议推举为会议科学委员会成员。
1980年,陈绍蕃带领我国专家组参加了《钢结构材料与设计》国际标准讨论会,对标准草案的错误提出了修改意见,这些意见经过严密论证后得到了与会国际专家的充分肯定。正是因为有了陈绍蕃等几位在钢结构领域成绩卓著的学术界泰斗,我国在国际钢结构领域才得以扬眉吐气,并最终享有了学术大国地位。
“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1974年编制我国第一部《钢结构设计规范》起到2003年的第三部,作为主要参与人,陈绍蕃都被委以重任。
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指导我国钢结构设计的纲领性技术文件。为了编制好规范,陈绍蕃在编制、修订过程中,经过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后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规定,多处修正了参考蓝本及旧版本中的不当和错误之处,为科学引导我国钢结构设计事业的与时俱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绍蕃对事业爱得执著。当年,陈教授负责主编我国高校第一本统编本科教材《钢结构》,为编出反映科技先进水平且又便于学生学习的教科书,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编写的关键时刻,由于事故,年近花甲的陈教授腿部骨折住进了医院。尽管饱受疼痛折磨,但陈教授硬是在资料包围的病床上完成了所有工作。这本教材后经不断充实完善后,被建设部评为优秀教材一等奖。后来,这部教材成为全国众多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钢结构课程的首选,印数始终保持全国钢结构教材之冠。
西安建大钢结构研究所副所长杨应华是陈绍蕃的学生,“有一次画插图,当时还是用鸭嘴笔在硫酸纸上画,一根微曲的杆我画得接近直线。陈先生看后,说那个杆弯曲方向不对。我说那个杆只弯曲了一点,很难看出。他说绝对不行,必须重绘”。重新绘制后,经他再度审查满意后才同意使用。
陈教授不仅对学生如此从严要求,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有时把自己的稿件交给学生们提意见,他总是把字母、代号、公式,非常工整地用楷体或印刷体书写,让别人很容易阅读。
如今,陈绍蕃教授的不少弟子也成为大学教授和钢结构领域的知名专家。在工作与生活中,当年导师的言行已成为他们自己做导师带研究生的一杆标尺。
从青丝到白发,陈绍蕃从教60余年,把满腔激情贡献给了我国的钢结构事业。年事渐高的陈先生虽然体力不如以往,但他仍在与时间赛跑,依然保持着活跃和缜密的思维,时刻关注着国际钢结构科技水平的最新进展。
为了及时掌握国际有关钢结构的动态前沿,陈绍蕃在80岁时开始学习计算机,凭着顽强的毅力,很快掌握了有关的基本操作。
2006年,由陈先生主编的80余万字的《现代钢结构设计师手册》正式出版。同时,作为总负责人的他还担任了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英文版翻译校对工作。考虑到规范的法规性质,陈先生除翻译了全书约一半的内容外,还字斟句酌地校对了总书稿。
2007年,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对陈绍蕃教授、哈工大钟善桐教授和清华大学王国周教授三位近九旬的老专家授予了“中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称号。2014年,陈绍蕃教授荣获“中国钢结构三十年领军人物”称号。
“我这一辈子,只是做了一些踏踏实实的工作,欣慰的是,我的路走对了,我这一生,无怨无悔。”面对自己的一生,陈先生淡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