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大师生踊跃参加建校劳动 “火热沸腾的大学生活像朝霞一样鲜艳,充满着光明和力量,奔向那光辉的远方;祖国在召唤我们去描绘美丽的蓝图……把一切献给共产主义的事业,这是我们的伟大理想!”这是我校校史馆中陈列的并校初期师生歌集《建院歌声》中的歌词。看到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诗词歌赋,不由把我们的思绪带到60年前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一批批青年大学生投身艰苦行业,奔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之中……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破烂摊子”。经过3年努力,1952年新中国完成了经济恢复的任务,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根据国家“一五”计划,国家确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学习对象,实行苏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与此相适应,包括教育在内的全国各个行业领域,都加快了大幅调整的步伐。其中,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就是当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迈出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从1949年6月到1951年,全国高校进行过一些小范围的尝试性的院系调整,但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面向全国高校大规模院系调整的设想,是在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正式提出的。这一设想尽管已经提出,但由于现实困难,调整方案还只是开始酝酿。1951年11月高等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的实质性开始。1952年5月,高等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则和计划。1952年的院系调整,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以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区调整得比较彻底,到年底基本完成预定的调整任务。作为1952年院系调整的延续和补充,1953年全国继续调整,其旨在使高校格局更适应刚刚开始的全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1953年调整结束后,高等教育部强调“非十分必要,短期内不再轻易调整变动”。因此,1954年全国综合大学院系和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基本只涉及部分院校的某些系科。
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央决定把国家经济建设重点放在西部(西北地区)。在国家“一五”计划中,全国工业投资的三分之一安排在西部地区,在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西安就占了17个。但是,西部工业建设所需要的大量专门人才却十分缺乏。为了“改变目前高等学校过于集中少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状况”,同时鉴于国家建设需要和国防形势,1955年,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的决定精神再次调整部分高校的院、系、专业的设置和分布,并决定将沿海地区一些高校的全部或部分迁至内地。这一次院系调整明显地带有战略转移性质。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我校时名)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仿照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应运而建的。其时内迁西安或新组建的还有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由上海迁来)、西安动力学院(后并入交通大学)、西安航空学院(后与西北工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等。这次院系调整不仅大大地改善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而且为陕西乃至西部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诞生,“不仅是学院本身基础良好,更重要的是为西北地区培养优秀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技术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于更好地加速完成西部地区特别是陕西地区的建设将起到重大作用。”
1956年,成千上万的师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背起行装义无反顾地走向大西北。“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至今仍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西安市南郊作为一个承载教育和文化设施的规划区域,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高校建设高潮,这里集中了很多新调整组建和内迁的高校,明清西安府城外,原本十里少人烟的荒野颓貌为之一变。据参加筹建的来自西北工学院的老教师耿维恕先生回忆,高校内迁、院系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时初到西安,望着一望无际的原野,正在建设和刚刚建成的学校的建筑零星分布其间。仅道路交通状况一项就可看出:西安城墙外基本全是田野,通向各个新学校的道路全是土路,加上西北地区风沙大,晴天风一吹,沙尘漫天,被当时从东部地区迁来的师生们戏称为“扬灰路”,而一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就成了“水泥路”,根本无法出行,公交车、汽车极少,大部分都是靠当地的马车运输。
单就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来说,建校之前的校址是农田、乱坟岗混杂之地。据建校时文物部门对此处的普探资料,学校范围内宋元以来无主的古墓荒坟达数百个之多,建校后的几年中周围还全是农田。1956年开学之初,学生们虽然能够上课,但是建筑工人还在脚手架上进行紧张施工,校舍周围土一堆、砖一垛、废木烂竹杂乱地放着;教学楼只有两栋,其余全部是教职工、学生宿舍和附属工程,饭厅也只修成了一座,基本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正常吃饭都成问题,当时的条件显然不能满足学校数千人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需要。但是,从四面八方迁入西安的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并没有被简陋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所压倒,他们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建校劳动中去。短短时间内,师生们自行设计施工了校内的道路、食堂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据当年从青岛工学院迁来并参与建校的老教师黄农老先生回忆:1957年初,校党委成立后的第一届党代会就是在临时搭建的工棚中召开的,而运动场则是师生协力把校内的一座高几十米的土包削平而建成的。
当年内迁或新组建高校的情况都差不多,广大师生都表现出了迎难而上、不畏艰苦的精神,《西安日报》对此发表社论:“把这种精神(师生克服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用之于建校,学校定会建设得更好;把这种精神用之于学习,学习会取得更大的收获……原有各校的一切优点和优良传统,定能得到保持和发扬光大。”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校后,以教学工作为主,按照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政协二次会议的《政治报告》里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学院立即响应,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高潮。由于科学研究开展不久,学院的科研机构处在开始组建之中,还没有形成大批的专业研究机构,大部分是借教研组和以研究项目组成的“初级组织”,正是这些“初级组织”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努力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迅速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
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统一征集通用大学教材,仅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在这一时期主持、主编的高质量通用教材就达百余套,这在陕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家倡导开展的“教育革命”运动中,学校大搞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加强与其他地区有关科研机构、兄弟院校、厂矿和设计机关的密切联系,根据需要签署合作合同,互帮互助、交流技术情报。陈叔陶教授是当时国内著名的钢结构专家、全国人大代表,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经常到校外一些业务单位和科研部门作专题报告,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平常教学中鼓励青年教师将科研教学和社会建设中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期间,学校还涌现出许许多多在科研教学方面做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不仅如此,学生培养质量也很高,大学生注重“真刀真枪”搞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后设计了西安市报话大楼、西安医学院教学大楼、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的图书馆大楼和行政办公大楼等一系列建筑;不少学生有一到两个工种达到三到五级的水平,在首钢大型轧钢厂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56级学生为钢厂完成了400余张设计图纸。学校积极探索生产、科研、教学“三结合”的新模式,为祖国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
当时的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不仅在科研、教学方面走在陕西高校前列,而且在文体方面成绩斐然,称雄西北。文艺方面,学校文工团在当时西北地区高校中首屈一指;体育方面,学校劳卫制达到4个100%,很多学生运动员打破了全国纪录和省纪录。1958年,国家体委表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劳卫制锻炼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同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贺龙副总理亲自颁发了“全国体育运动红旗院”锦旗,当时全国仅有4所高校获此殊荣(其他3所高校分别是现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
逝者如斯,转眼60年过去了,并校期间种下的树苗已成为参天大树,昔日恢宏古朴的苏式建筑相映在现代气息的高楼广厦之中,默默地叙说着那些流年经变的故事,但唯一没变的是,学校百余年办学史和60年并校史所积淀的“自强、笃实、求源、创新”校训和“艰苦奋斗、乐教好学”精神,始终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建大人不断向前奋进……
(文/崔凯 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