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6年9月20日
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西学学堂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字杏荪,晚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开拓者和实践者。1895年后相继创办北洋西学学堂、南洋公学。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桥梁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26—1928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1930年任北洋工学院院长。1934年主持修建了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钱塘江大桥。

  土木工程学科学生在建于1903年的北洋大学工程馆前测量实习

  追溯西北工学院的历史,她的前身最早是位于天津的北洋西学学堂。北洋西学学堂于1895年由盛宣怀创建。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再一次因为落后而遭遇惨败。盛宣怀认为,国家欲图自强,筹设学堂、培育人才是关键。他在上呈朝廷的奏折中提出了“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的主张。很快,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大学意义的新型学府,便在天津海大道梁园门外的博文书院旧址开始招生授业了,盛宣怀兼任学堂督办。
  1895年农历八月初十,当时的《申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天津拟设西学头二两等学堂总教习丁家立于七月二十九日招考二等学生……”这便是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最早的招生公告。这个新设立的西学堂,其头等学堂即大学本科教育时设土木、矿冶、法律、机械4个学门。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更名为北洋大学堂。1913年,学校再次更名为北洋大学。
  北洋大学将哈佛、耶鲁的办学模式植入校内,由此标定了她的办学高起点。学校始终坚持“重质不重量,宁缺毋滥”的原则,造就了极佳的社会声誉。美国以及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研究院曾明文规定,免试接受北洋学生入学。鼎盛时期的北洋大学校园广阔、建筑宏伟,峨轩曲廊、花木掩映,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1928年,因国民政府大学区的调整改革,北洋大学更名为北洋工学院,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院长。此前,茅以升曾于1926年应邀在北洋大学任教,主讲桥梁力学、结构工程,每周授课二十几小时,授课之余,不但进行科学研究,还积极改进教学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
  许多茅以升的学生,当时的北洋校友,仍能清晰地记起当时茅以升给他们上课的情景:他的教学方法独特,广受学生欢迎,如学生提出课程中的问题,老师不能答复,就给学生满分。上他的课学生从不缺席,往往有上一年级的学生,再次来听茅以升的课,课堂总是挤得满满的。
  1938年10月,因抗战而内迁的国立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联合组建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正式开学,校址设在陕西城固古路坝。学院当时设有土木、机械、航空等九个系,汇集了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如李书田、潘承孝、张伯声、张清涟、金宝祯、魏寿昆等,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了优良淳朴的学习风气,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急需人才。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