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座谈会专家发言(摘录)
中国城市建筑学人学术薪火相传的产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建西北院总建筑师 张锦秋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的座谈会在中国首次响亮地提出来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这个问题,我非常高兴!我在西安接到这部巨作以后我还没来得及全部通读,只是学习了这部书的一部分,阅读了《天下卷》,还看了《陕西卷》。对于这部书,我总体有三方面的感受。
  一方面,《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是以梁思成先生和吴良镛先生的学术思想为指导,这个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王树声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做了大量工作,采集了中国古代地方志等历史文献三千余部,囊括了1400多个城市,从中遴选出了非常精彩的图,整理并总结了大量有学术价值的信息,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智慧。我觉得他这部《图典》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更为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源流和参照,这部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这部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古籍整理,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服务资鉴于我们中国当代城市建设。
  第二,这部书是探究人居环境科学精髓的宝库,是我国规划学术界承古开新的标志性巨著。对于浩如烟海的历史图籍文献,一般学者不知道从何下手研究。树声教授带领团队12年如一日进行整理研究,在收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探索、总结。尤为重要的是,树声教授在《图典》编著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智慧述要的十点总结,这个非常重要。对于整个研究过程,我从他的后记中也了解到一些细节。一开始他们是以古代图的收集为主,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不能只收集图,图只是形式的表达和记载,文献里面有思想的阐述和确切形象的表述。于是,他们从收集图扩展到了收集并研究文的内容。他带领学生们逐一深入分析,于是就有了这洋洋十八卷的巨著,就有了这十点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重要学术价值的科学总结。
  这部书绝不叫《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例》,或者《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集》,它叫《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这个意义就很深刻了。它就是把中国先辈的这些智慧、经验、传统,通过大量典型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来表达、提炼出来,我觉得这部图典的意义超乎寻常。从我阅读的《陕西卷》来看,我就发现他除了全面的介绍这个城市历史综合情况以外,还选择了很多案例,突出介绍了这个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生动事例、人物甚至某一个古迹,在历史上人们是怎么对待它们的。在这部书中,他就是通过这些一个个的亮点,很生动地表现出中国先贤的城市规划传统和实践。
  刚才树声教授在报告中讲到古人所说的“世相远而居相近”这句话,我体会尤其深刻。我在陕西工作就有这种感觉,我搞规划设计,城市中有历史遗迹在这儿,所以这个“世”距离我们很远,但是虽然历史变迁,但是人居环境的核心和真义都是一样的,都是相近的。我再补充说一句,就是“心相近”,我们现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人,建筑师也好,规划师也罢,要跟我们祖先的心是相通的。所以我觉得树声教授的这部《图典》给我的启示非常之大,这部书不是一般的历史资料,它是编著者深入探索研究中国城市人居文化精髓的成果。
  第三,我认为这一重大成果实际上是中国城市建筑学人在学术上薪火相传的产物。我们建筑界也包括城市规划界,先辈们有很多感人的事迹。梁思成、刘敦桢等先生带领团队走向田野,对古建筑、对民居进行认真调查,先辈们给我们做了光辉的榜样。当今社会虽高速发展,但人心浮躁,王树声教授带领他的学术团队能够坚持12年,在全国广泛调查,进行研究思考,奉献出这样一部巨作,我认为这样的行动和成果是人居环境科学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上所开出的鲜艳花朵。这个花还要结果,也就是说这部书能够对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指导意义。这部书是个好的开端,我希望咱们城市建筑领域的学人都能够发扬王树声教授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更多诸如《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这样的优秀成果来告慰先辈,我们中国的文化复兴就会大有希望!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